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李嗣邺

日期:2015.10.17 点击数:9

【姓名】 李嗣邺

【个人介绍】  李嗣邺,字衡峰,初名天培,后改名,中国 贵州省 贵阳市人。10岁能文,15岁补县学员。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 举人,十五年(公元1810年) 进士。历任实录馆复校官,内阁中书,国史馆方略馆分校官、兼办稽察房事务、文渊阁检阅、平潭同知、兴化知府、 福建乡试内监试官、建宁知府、福宁知府、 台湾 淡水同知。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月辞官回到故乡,十九年(公元1839年)六月卒。葬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 金阳新区养马苗村处(即现今金阳国际会展中心)。 功绩   李嗣邺为官关心人民疾苦,在兴化时,因歉收赈济灾民,在淡水时积极追捕盗贼,平息纠纷,维护地方安定,总督以军功保奏加三级。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同知李嗣邺基於堑城安全与防“番”的需要,给银一千圆,命令姜秀銮在堑南地区建隘寮十五座,雇募隘丁,分驻巡防。由此诞生了 金广福。    知识链接-“金广福公馆”概况     金广福大匾   “金广福公馆”位於现在新竹县北埔乡中正路一号,面积七百平方公尺,创建於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左右。“金广福”公馆的建立系应闽、粤籍垦荒户办理竹堑城东南山区垦隘业务之需要,除了办理佃人缴租的垦务,又兼办隘丁领取隘费、隘粮的事务;初垦时期并做为经营收购山产及贩售用品生意之用途。    清代竹堑城东南区是最晚开垦的地方,原为 泰雅族与 赛夏族三十余社所居,他们时常出草,烧杀抢掠竹堑城南方庄社。   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淡水同知李慎彝为了防番保民,於竹堑城南边的石碎仑(新竹市柴桥里)设立官隘,又将荳仔埔隘(芎林乡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东镇三重里),以便与竹堑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隘互相呼应,然而官隘防卫力量仍很单薄,只有消极的堵御作用。   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同知李嗣邺基於堑城安全与防“番”的需要,给银一千圆,命令 姜秀銮在堑南地区建隘寮十五座,雇募隘丁,分驻巡防。   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由於设隘防番,需费庞大,於是谕令堑城西门总理林德修在城向各业户与铺户劝捐本银,协助防番。林德修随即与姜秀銮同立合约,闽、粤两籍合夥组成金广福总垦户,议招二十股,姜秀銮负责在庄十股,林德修负责在城十股,合计本银万余元。其後,林德修并没有担任闽籍垦户首,而由人称周百万的堑城商人周邦正担任,此为著名“金广福公馆”的由来。     金广福内堂   “金广福”垦号的涵义,系因当时商人喜欢以“金”字冠号,代表好采头(也有一说:“金”代表官方);“广”指广东(粤)的客家人,“福”则指福建(闽)的福佬,闽、粤各捐银一万二千六百圆,合计二万五千二百圆,分作25股2分,闽粤各占12股6分。闽籍垦户首周邦正住在竹堑城内,主管有关衙门公事和会计事务,并掌管戳记;粤籍垦户首姜秀銮则进驻垦区,担任守隘防番和督工开垦的任务。   在防番方面,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右,姜秀銮趁着土着不备之际,率领闽粤两籍佃农数百人,迁牛携带农具,由树杞林(今竹东)附近突进北埔,建立据点,然後建设新隘三十六处,配置隘丁260名,建筑百余炮柜。隘线北自树杞林南至双溪,各隘互相联系,成一个大防御线,对东南山区“生番”作一包围之势,因此又称大隘。金广福曾与“生番”浴血战斗数十次,其中道光十五年七月,隘丁及垦佃在麻布树排(北埔乡水漈村)被“生番”出草袭击,死伤多达八、九十名。   由於隘垦困难重重,需费资金庞大,闽籍捐资股夥纷纷退出,使得金广福垦业大半归於姜秀銮家。在土地拓垦方面,金广福垦号成立之初,即设立南兴庄作为垦区庄(即今北埔、 峨眉、宝山三乡)。土地拓垦的路线,先从外围近城的旧隘地区开垦,然後突进北埔,再顺着中港溪往下游的中兴、峨眉、赤柯坪、富兴等庄拓垦,咸、同年间又因 樟脑利益的诱引,再逆中港溪上游及支流开垦,直垦至中港溪源头五指山区。樟脑之利,是促使金广福隘线不断向东边推进与不断向内山拓垦的重要原因。   现在“金广福公馆”门厅上,尚保存着 光绪十年(1884年)的“义联枌社”古匾,乃姜绍基率团练壮勇与法兵对抗而获颁,基於保存安全的考量,该匾额目前由姜氏後代另行收藏保管。第二进正厅门上“金广福”三个字,除了原先的意义外,後来也隐含台湾开疆拓土和族群融合的深刻意涵。 李嗣邺墓地    李嗣邺墓地一角   李嗣邺的坟墓坟体宽约8米,高约2米。墓碑已被毁坏,残碑碎石散落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在大墓前几十米的空地上,左右两侧至今依然屹立着两根约高7米的华表:除了底座,柱子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打磨而成,上面还矗立着一只石狮。两根华表之间相距近百米。华表旁边,分别躺着长2米、高1米的石虎和石马,形象逼真,大气简约,不过均遭到一定程度损坏。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