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丁汉波

日期:2015.10.17 点击数:6

【姓名】 丁汉波

【个人介绍】丁汉波,生物学家,脊椎动物学及胚胎学专家。1912年11月3日生,福建古田县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丁汉波1931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1936年在该校生物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9年获理硕士学位。此后曾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生物学研究员,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任该校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回国后任教于福州大学,后任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为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79~1983年被任命为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丁汉波从事生物学教育事业将近50年,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及专著60余篇。关于两栖类及爬行类生物学方面的论文有:《中国蟾蜍毕窦氏器官的研究》(北京博物杂志,第13卷3期,1939年)、《黑斑蛙及中华大蟾蜍生殖腺的季节变异》(北京博物杂志,第14卷1期,1939年)。关于福建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调查、分类、分布图志及区系分析等研究论文有十余篇,分别发表于协和大学生物学报、美国Copeia(即鱼类两栖爬行类杂志)、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理科版)等刊物上。1984年编著《脊椎动物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关于实验胚胎学方面的论文有:《金线蛙与黑斑蛙杂交的研究》(北京博物杂志,第13卷3期,1939年)、《金线蛙与黑斑蛙杂种的研究及反应实验》(岭南大学科学杂志,第22卷,1948年)、《用锄足蟾精子作蛙卵雌核发育激动者的研究》(美国科学周刊,1950年12月)、《无尾两栖类杂交的雄核和雌核发育的研究》(美国实验动物学杂志,第116卷1期, 1951年)、《北京无尾两栖类杂交实验》(福建师院学报, 1959年)、《16种福建无尾两栖类的杂交实验》(福建师院学报、《1965年)、《调换无尾两栖类卵胶膜对于受精、孵化及杂交的影响》(摘要发表于《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上,1963年)。此外,还在福建师院学报、《1959年全国胚胎学会议论文摘要汇集》、《1963年实验动物专业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65年中国动物学会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等书刊上,发表有关蛙卵受精的免疫效应,鸭类人工受精、杂交、混精杂交,调换家禽蛋白或蛋黄对于胚胎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许多篇论文,曾多次被引用于国内外的一些书刊和研究论文中。丁汉波教授现年已古稀,尚努力于培养研究生及指导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将对受精机理及核质关系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