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46)
按栏目分组
闽都宗教信仰 (75)
闽都民俗 (42)
畲族文化 (28)
闽都文艺 (1)
按年份分组
2015(146)
按来源分组
其他(146)
相关搜索词
论摩尼教与方腊起义
作者: 朱玉荣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方腊起义 
描述:摩尼教初传入中原时,并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这与其教义有关,经会昌迫害之后,摩尼教变转入民间传教。摩尼教的平等、反抗精神是农民起义运动重要的思想支柱,而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就是利用摩尼教的力量来宣传、组织农民阶级。
80%敌敌畏EC在头花蓼上的残留研究
作者: 王永康 向章敏 贾朝辉 黄荣茂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头花蓼  残留  敌敌畏  消解动态 
描述: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仪检测敌敌畏在头花蓼、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测定80%敌敌畏在头花蓼和土壤上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回收率为90.0%~110.5%,相对标准偏差为2.1%~9.5%之间.满足了农药残留检测的需要,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安。
不同栽培基质对头花蓼品质的影响
作者: 陈芳 徐亮 张丽丽 张丽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目的:以热淋清颗粒生产原料药头花蓼提取后的药渣为研究对象,探索头花蓼药渣回收利用的方式。方法:分析头花蓼药渣中的营养成分,并将药渣制成基质,用于头花蓼药材栽培,并对栽培的头花蓼药材进行质量检测。
头花蓼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作者: 李咏梅 龚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头花蓼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描述:头花蓼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常用药,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尿道感染、利尿通淋等症.对它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发了热淋清系列制剂,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其资源,本文就头花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从《哭嫁歌》透视土家族女性的文化心理
作者: 龚红林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性别主义  哭嫁歌  民俗学价值  三峡文化  文化心理  土家族  男尊女卑  性别意识  民间文化  女性 
描述: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作为一种现存的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现象一直为当代民间文化与文学界所关注。在人们注意其美学、民俗学价值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对歌词本身所隐含的土家族女性特有的文化心理的挖掘。本文即力图在此方面作一些探讨。
苏共亡党警醒我们:读《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作者: 成月朋 黄妹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兴利除弊  苏共亡党  执政经验教训  全面深化改革 
描述:前车之鉴,令人深思。《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实事求是分析了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兴利除弊、继往开来、一往无前的执政经验,增强了每一个有政治责任、有忧患意识、有创新精神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作者: 王忠伟 商卓 宋香谒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战败  军事战略转变  主动防御  甲午战争 
描述:通过对中日甲午之战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强国,中国错失发展良机落后而挨打,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当代中国应引以为鉴,改革开放,富国强兵;实现国防建设思路要由积极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摒弃"防御为主,后发制人"的传统军事战略。
十万丛林精进开示
作者: 释学诚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近代  净土宗  道场  大师  净土法门  高僧  念佛  临济宗  法师 
描述:莆田南山广化寺,古为禅门临济宗道场。当代高僧圆拙老法师,曾受教于近代印光、弘一两位大师,深领二大师持戒念佛之旨,驻锡于此,力弘净土法门,遂将此一变为净土宗道场。学人辐辏,四方响应,不几年,将此寺演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
弘扬少林 走向新世纪──少林寺的文化延伸
作者: 徐长青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少林寺  曹洞宗  新世纪  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  武术文化  文化现象  禅宗  国际少林武术节 
描述:弘扬少林走向新世纪──少林寺的文化延伸徐长青少林寺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作,在中国的文化史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古典文化受到了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强烈冲击,有的尽管扛着振兴的大旗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反冲锋,以期在现代人的经济生活中占...
读宋杂录六则
作者: 蔡润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避讳  唐太宗  庄子  袁枚  张昌宗  武则天  逍遥游  宋之问  司马承祯 
描述:避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特别的风俗,即在民国之前,凡书写或言说都要避免直接写出或说出君父尊亲的名字,必须用到相关文字时,则以同音或同义字替本字,或者用原字而省缺笔画以避之,是为"避讳"。据说,其俗始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就中,对于孔子及当代帝王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