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464)
按栏目分组
闽都宗教信仰 (608)
闽都民俗 (520)
畲族文化 (262)
闽都文艺 (72)
闽东名人及方言 (2)
按年份分组
2015(1464)
按来源分组
其他(1464)
相关搜索词
闽台地区回族、畲族的妈祖信仰
作者: 陈支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台  畲族  妈祖信仰  回族 
描述:重点调查福建泉州回族郭氏家族和丁氏家族,以及台湾蓝氏家族的妈祖信仰,叙述现状并追溯其历史。指出研究闽台少数民族崇拜妈祖现象,对认识文化的超越与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及对深化南中国区域文化变迁史的整体考察等方面皆有意义。
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的发展与研究
作者: 王芳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祭祀圈  标准化  妈祖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妈祖信仰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而引人注目。近年来,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对既有研究成果,特别是台湾的祭祀圈理论、基于香港的标准化理论等进行总结,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妈祖信仰研究的拓展指明方向。
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的发展与研究
作者: 王芳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祭祀圈  标准化  妈祖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妈祖信仰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而引人注目。近年来,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对既有研究成果,特别是台湾的祭祀圈理论、基于香港的标准化理论等进行总结,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妈祖信仰研究的拓展指明方向。
妈祖信仰的文化背景探析
作者: 朱立国 何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界闻名  中国传统文化  妈祖信仰  湄洲屿  海洋文化  妈祖文化  天津天后宫  民间风情  道教思想  妈祖神 
描述:作为世界闻名的海上女神,妈祖一直是劳动人民,特别是沿海人民崇拜和信仰的偶像。千百年来,妈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半开放的海洋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具有民间风情的宗教场。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有差异,同时与西方的宗教也有不同,并逐渐从国内信仰推广到全世界。
妈祖文化社团管理探析
作者: 朱少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团特点  妈祖文化  社团管理 
描述:妈祖文化社团在文化活动中通过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弘扬妈祖精神方面和推动妈祖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总结分析妈祖文化社团特点的基础上,对妈祖文化社团管理功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妈祖文化社团的管理有所帮助。
观音与妈祖之比较
作者: 曾婷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女神  妈祖 
描述:观音和妈祖是渔民中影响最大、信仰最众的神灵菩萨,是海上的保护神、灾难的救星。并随着后世影响,逐渐升格为尽善尽美、神威广大、具有无上神格和无限凝聚力的两位万能女神。观音在许多方面都与天后圣母相对应,民众无论贫富贵贱,都对此二神顶礼膜拜,恭敬有加。
陈靖姑祈雨宝殿
作者: 林在电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江  主体  塑像  气势  龙潭  公园  陈靖  优美  古迹  古建筑群 
描述:陈靖姑祈雨宝殿座落在福州市仓山龙潭角,占地1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闾山法门、祈雨宝殿、祈雨法台、百花桥、陈靖姑塑像等主体建筑,形成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站在祈雨法台前,临闽江江心公园、西眺望北台古迹真武庙、东接花木苍翠的仓前公园、北望江滨公园等优美风光。
草原岩画中的自然崇拜
作者: 冯军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  草原岩画 
描述: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大自然是原始宗教最早的崇拜对象.对于草原文化建构而言,自然崇拜和神灵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对草原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组织及世俗生活都影响深刻,而且时间绵延久远,-直至今.而岩画大多是伴随祈神仪式产生的.
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生态意识的萌芽
作者: 鲍小会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崇拜  生态意识  生态 
描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在农业文明的社会中,农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最直接和最微妙的,由于人类最初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就决定着他们行为方式的神秘性。本文主要从信仰的角度,阐释先民信仰的起源,自然崇拜与现代生态保护之间契合之处及其对现代生态保护的启示。
彝族自然崇拜与稻作祭仪
作者: 李清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崇拜  旱作  原始祭祀  稻作 
描述:彝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自然崇拜的对象、形式、内容各有侧重和变异,与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然崇拜明显地打上了稻作文化的烙印,反映的主题是彝族人民从旱作到稻作文化的转型、融合和重组,并最后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中心的稻作祭祀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