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极保护槽管式不锈钢分酸器的应用
-
作者:
沈国栋 李崇贵 古新 曹刚 唐云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硫酸厂 阳极保护 设计 分酸器 槽管式 应用
-
描述:硫酸生产干吸效率与分酸器的性能即分酸效果密切相关。目前,常用分酸器主要有管式和槽式两种,所用材质已由早期的普通铸铁发展到低铬铸铁、合金铸铁,分酸点密度一般小于20点/m2。常用分酸器的分酸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铸铁
-
《龙虎山悬棺葬》探究性教学设计
-
作者:
缪鸿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学任务 悬棺葬 探究性 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背景 旅游名胜 教学设计 龙虎山
-
描述:一、教学背景及教学任务本节内容是《中国旅游名胜》第四章《悬棺葬景观》的第二节,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典型课例。课程设计力求将材料分析与直观图片观察相结合,使学生阅读理解龙虎山悬棺葬的原因和悬棺葬棺木的安置方式,丰富导游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
菲律宾的悬棺葬
-
作者:
兰燕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墓葬 骨骸 二次葬 悬棺葬 遗址 头盖骨 班顿 菲律宾 骨头
-
描述:一、灵魂之船 我们的祖先群体对于死后的信念与古希腊人有点相似。 西班牙的教士在考古学证据和早期人种学的报导中指出,在挖空的木槽中处置死者的方法在菲律宾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和其他葬式相互补充发展,包括把尸体裹在席子里或树皮中的残忍方法;埋在山洞中或埋在
-
畲族丧葬习俗演变初探
-
作者:
谭振华 施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畲族 拾骨葬 悬棺葬 丧葬习俗
-
描述: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
也谈“僰人”悬棺岩画中的铜鼓形象
-
作者:
屈川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僰人 形象 铜鼓 悬棺葬 岩画
-
描述:我国古代铜鼓在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发展流传的历史表明 ,川南人是一支拥有巨量铜鼓的古代民族。珙县悬棺岩画中众多的铜鼓形象 ,是川南人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的历史记录 ,它们蕴蓄着人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 ,积淀着人社会发展的原始文明
-
“可萨”初探
-
作者:
王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突厥 中国史 可萨 铁勒 拜占庭 阿拉伯 悬棺葬 丝绸之路 西域图记 敦煌吐鲁番文书
-
描述:可萨源于铁勒。7世纪初曾以里海、黑海为中心建一强大汗国,11世纪被俄罗斯人征服。可萨势盛时,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与拜占庭、西突厥汗国、波斯及阿拉伯等国发生关系,并一度作为丝路贸易的中介者,活跃于丝绸之路上,使丝路在7—9世纪间得以在里海、高加索北地带繁荣一时。
-
回望三峡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长江 黄河大堤 大宁河 江汉平原 澶渊之盟 悬棺葬 南朝文学 《九歌》 大自然
-
描述:江水悠悠。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而过。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
土家族“天地再造”及其哲学观念
-
作者:
张应斌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哲学观念 摆手歌 二次葬 次观念 古代文化 土家族 初夜权 天地 文化观念 土家族历史
-
描述:土家族“天地再造”及其哲学观念张应斌一在土家族天地人类起源神话中有一个“天地再造”的故事。《摆手歌·制天制地》记述道:在远古洪荒时代,大地与天空紧紧相挨,大地上的鸟啼蛙鼓之声频频传到天上,吵得天上人昼夜不宁;地上的葛藤、芭茅、马桑树也长到天上,影响了...
-
电话分析仪双音频频率示值准确度计量方法的探讨
-
作者:
胡晓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频群 音频信号发生器 电话分析仪 比对 低频群
-
描述:本文主要提出了不用借助于电话机而对电话分析仪双音频频率示值准确度进行计量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利用两台音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模拟电话机双音频发号的高频群频率和低频群频率,将被检电话分析仪频率示值与音频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率标准值实际进行比对.
-
现代汉语“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初探
-
作者:
马英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表达功用 动+名 偏正 语义角色
-
描述:双音复合词的构词方式与素性搭配存在简单的常规模式和复杂的非常规模式",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正是非常规模式之一。通过对"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研究,首先肯定了该类复合词的研究意义,然后在总结"名"的语义角色的基础上提供了部分例词,最后分析了"动"的五种表达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