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僰人之谜
-
作者:
杨树帆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南地区 汉武帝 铜鼓 悬棺葬 历史 百越民族 四川 台湾地区 省博物馆 葬俗
-
描述:我们知道僰人是因为世上还有悬棺。悬棺作为一种葬俗,并不仅见于僰人。在我国东南地区的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地区和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远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曾有这一葬俗,但是,这一葬俗已被历史所淘汰。许多地方只留下了悬棺葬被淘汰后的历史印痕,一些桩孔,一些
-
试论百越文化的差异性
-
作者:
王克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渊源关系 文化差异性 几何印纹陶 百越文化 悬棺葬 百越民族 文化特征 有肩石斧 史学界 干栏式建筑
-
描述: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许多不同民族的泛称,它们之间渊源关系极为复杂,因此,在考证百越文化特征共性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其文化差异性。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百越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几何印纹陶文化,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悬棺葬等,;似乎成为接近定
-
三峡石崇拜的文化内蕴及文化特征阐论
-
作者:
王作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阴阳石” 石崇拜 三峡文化 “悬棺葬” “八阵图”
-
描述:在人类历史上,由石而生成的文化现象丰富多采。本文对发现于三峡地区的“八阵图”、“阴阳石”、“悬棺葬”的本来面貌及文化内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阐论,认为这三种文化事象,从石崇拜的一隅,体现了三峡文化的某些典型特征。
-
马达加斯加Famadihana仪式的功能与世界意义
-
作者:
袁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丧葬文化 二次葬 Famadihana仪式
-
描述:本文通过对马达加斯加Famadihana仪式进行溯源、解析,针对二次葬究竟是南岛语族独有的文化现象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丧葬方式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设想。同时,鉴于该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类生活结合与碰撞现状,本文对该仪式的功能及存在价值也进行了探讨。
-
近世浙江丧葬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
-
作者:
朱海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次葬 佛教 土葬 潮魂葬 理学 火葬
-
描述:本文以历代地方志及现代民俗学调查报告为基础,并结合其它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近世时期流行于浙江地区的土葬、火葬、二次葬、潮魂葬等丧葬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作了简要的介绍及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制约浙江地区丧葬习俗地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
-
东北先秦火葬习俗试析
-
作者:
木易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二次葬 石棺墓 火葬墓 人骨 先秦典籍 桦树皮 葬俗 习俗 先秦时期
-
描述:火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墨子·节葬篇》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这里的“仪渠”和“氐羌”都是指我国西部
-
解读风水契约,理解风水信仰:对福建地区买卖坟地契约的解读
-
作者:
刘凤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水信仰 表达方式 生存技术 墓穴
-
描述:人们对于风水信仰的虔诚,通过对祖先进行二次葬,买卖坟地而表现出来。风水吉凶的观念成为人们预测并且改变命运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模式。风水经常关乎着人们的生存边界与资源的掌控。风水是维系家族存在与发展的纽带。明清时期,风水观念还被人们当作一种生存技术而存在。
-
四川非汉系崖墓初探
-
作者:
罗开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汉系 崖墓 四川
-
描述:四川古崖葬资料多,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墓室结构、葬具、出土物及是否二次葬等诸方面探讨并分析了非汉系崖墓的特征和分布,认为非汉系崖墓在四川各地广有分布,其时代上限可至南北朝,下限至明,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及民族演变重要资料。
-
客家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华南汉族族群研究之三
-
作者:
徐杰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特征 客家人 形成 分布
-
描述:客家人是华南汉族的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赣、闽、粤、桂、台等地区,海外也广有分布,其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总数约4500万人。客家人的形成,始于宋元时代,形成于明代中叶。客家人具有自我意识强烈、崇尚忠孝节义、重农轻商及流行二次葬等文化特征。
-
喜得“李道人造”铜镜
-
作者:
朱有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八卦 铜镜 朝拜 道教史 古钱币 道士 人造 朋友 形制 司马承祯
-
描述:2007年冬的一天,笔者同西安一位宗教界朋友前往户县(西安市辖县)大万寿重阳宫参加庙会。大万寿重阳宫位于户县西10公里处的祖庵镇,是道教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和葬骨之地。那天因为刚下过一场冬雪,朝拜的人并不多,道观少了乡间庙会应有的热闹。在返回途中,我们遇见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