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期全真道的自由平等观念
-
作者:
强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真性 清净 自由 平等
-
描述:全真道对平等自由问题的广泛关注,是中国哲学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倡导三教合一的全真道能够迅速崛起、发展,同王重阳开创的被七真光大的思想主张密不可分。考察新兴道教派别的精神创造的内容,将是揭示中国哲学与宗教发展成长进程的不可忽视的环节。
-
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
-
作者:
王志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闵一得 全真教 朱元璋 龙门派 王常月 道教 正一道 全真道 邱处机 源流考
-
描述: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王志忠语有“龙门、临济半天下”,全真教龙门派自清初以来传播之广与徒众之多,实属罕见,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地位和影响。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有关史料加以科学的甄别和分析,探讨了关于龙门派的派名由来、创派人以及形成和兴盛的过...
-
龙虎山正一观
-
作者:
聂亮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活动中心 张道陵 中国道教 《老子想尔注》 旅游开发 龙虎山 正一道 《水浒传》 天师道
-
描述:正一观坐落在道教称为三十二福地的江西鹰潭市龙虎山脚下,它座东朝西,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据《龙虎山志》载:汉和帝时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真人...
-
关于道教全真派传入云南的几个问题
-
作者:
郭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门派 道教 全真派 张三丰 民间宗教 正一道 全真道 吕洞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丘处机
-
描述:关于道教全真派传入云南的几个问题郭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为汉族人民信奉。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常被民众利用来与封建王权进行斗争,因而时常遭到世俗统治者的打击;然而,这只是道教的一支,亦即通常所谓的“民间道教”或“民众道教”,并不代表中国道教的全...
-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
-
作者:
王志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明中叶以后 全真教 王常月 道教 宗教信仰 明清之际 正一道 全真道 民族矛盾
-
描述: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王志忠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宗教发展的历史,宗教的兴盛与衰落,每与社会危机之严重与缓和密切相关。在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之时,宗教平缓地持续发展;一旦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频繁,民生凋敝,则宗教超常迅猛发展,...
-
修正一道习题的解答
-
作者:
王国清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三数学 考试卷 宜昌市 正确解答 离心率 正一道 焦点坐标 四川省 普通高中 王国清
-
描述:修正一道习题的解答四川省忠县拔山中学王国清本刊1994年第4期《宜昌市1993年普通高中(理科)调研考试卷.高三数学》第28题解答有误.正确解答如下.iii)a=-1时,轨迹是圆,但要除去点(0,1);iv)-∞<a<-1时,轨迹是焦点坐标与离心率同...
-
传说与现实:全真派VS正一派丘处机究竟会不会武功 张三丰别号“张邋遢”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功 全真派 张三丰 正一派 丘处机 传说
-
描述:全真派,创始人为南宋道士王重阳。全真派的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静坐苦修,而达到返本还真,得道成仙。教中重视符策的一派在元明时期归结为正一道。元朝以后道教分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并传承至今。
-
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
-
作者:
王纯五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原始宗教信仰 《华阳国志》 五斗米道 青城山 巴蜀文化 道教 《老子想尔注》 三星堆遗址 张陵
-
描述: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王纯五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正一道")是东汉后期在巴蜀土生土长的宗教,经过道教创始人张陵及其孙张鲁等人的传道弘教,发展成为中国道教初创期的主干。《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鲁字公棋。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
-
曹操与气功养生术
-
作者:
计光辅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时期 政治家 气功 曹操 养生术
-
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155-220),与气功养生术之间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不少人认为,曹操对养生术与气功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根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件事:曹操曾经招集方士,把当时著名方士左慈等以为军吏(《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注引东阿王《辩道论》),后来还想诛杀左慈
-
读宋杂录六则
-
作者:
蔡润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避讳 唐太宗 庄子 袁枚 张昌宗 武则天 逍遥游 宋之问 司马承祯
-
描述:避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特别的风俗,即在民国之前,凡书写或言说都要避免直接写出或说出君父尊亲的名字,必须用到相关文字时,则以同音或同义字替本字,或者用原字而省缺笔画以避之,是为"避讳"。据说,其俗始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就中,对于孔子及当代帝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