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大华,字雪之,号龙游人,室名寻味斋。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于江苏如皋。毕业于常州职业师范学院美术系。师从应诗流、蒋风白、吴■木,主要临习《张黑女墓碑志》、《石门颂》、《米芾书翰墨迹》等。工行书,追求古朴拙厚之意趣。作品入选1991年江苏省直书法协会会员作品展,获1988年首届国际“神农奖”书画大展优秀奖、1989年“金艺斋”成立三周年全国书法展佳作奖。1990年南通市“银风杯”书法大赛优秀奖等。亦擅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展览并获奖。现为江苏省直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男,1934年5月生,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9月毕业于莱阳农校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垦利县建设科工作,1956年调到广饶县,先后在县农校、农技站、棉花办公室、农牧局工作,现兼任东营市科协委员、市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8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李云彬同志近40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摘早蕾”、喷施助壮素、催熟剂等新技术;繁育、推广棉花抗枯、黄萎病良种。主持的“棉田立体种植增产技术开发试验”课题,1989年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了省棉办下达的丰收计划项目“十万亩棉花综合增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参编了《农民技术员技术手册》和《农业实用新技术》等书;在全县举办各种棉花培训班42期,在县广播电台播出技术广播讲座31期,为基层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 1991年被授予山东省立体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以来3次被评为山东省棉花生产系统先进工作者。
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福建古田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1961、1976年先后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上海中医学院第六届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喉科班。现任职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艺术医学协会顾问,《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特约编审专家,上海市医学会音声言语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学组委员、上海市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学研究人才导师。从事医疗工作多年,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愧于“三个代表”的楷模的光荣称号,其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既重视传统医学的整体性,又重视耳、鼻、咽、喉内窥的实际表现,采用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整体与局站相结合分析的综合定诊,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补肾为本,活血化瘀为主,咽喉应润津,发声宜益气和宁心安神,首次把90余种嗓音病分为感染性、运动创伤性、内分泌性、七情内伤性、喉神经麻痹性、口腔疾病性、耳源性、免疫性、喉关节功能障碍性、职业性、特殊疾病性等12大类型进行论述,从而扩大和发展了中医对嗓音病的认识,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主编了国内首册《中西医结合嗓音病学》专著。该书荣获“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及展览会论著壹等奖”。其次,首次将传统中医沿袭几千年的咽喉不分的论述进行了咽、喉独立分病论治,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且有利于中、西医和国际交流,具体反映在于与何宗德教授、房学贤主任共同主编的我国首部《现代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专著,为继承与发展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专业做出贡献。该书荣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著作)金杯奖”和1987年度上海市优秀中医药著作奖。在临床实践中对过敏性鼻炎采用了补肾健脾,温肺通窃的治法而取得良效,并自制“天黄灵”冲剂进行研究。该方于1989年被《中国名医名药大观》所收刊。此外,还主编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参与编写几部著作及十余篇论文。
吴芝兰 湖北应城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南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助理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助教,人民出版社农村文艺编辑室、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部助编,《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副编审。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远郊的白色楼群》。作品《两次获优秀小说奖的女作家张洁》、《作家传刘真》、《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获奖集评介》、《以情动人,发人深思》、《一颗灿烂的星》、《既要含蓄又要把握分寸》,《为了永恒的纪念》、《君子兰与金橘》、《银星海棠》等评论散文数十篇。编辑演唱材料及小说《红灯记》(合编)、《亡人逸事》、《惶惑》、《成功者的悲哀》、《升华》、《车床皇后》、《十二月的街》、《女部长》等。 所编辑的小说《彩云归》、《因为有了她》、《南湖月》、《火红的云霞》、《兵车行》、《她一双眼睛不说话》、《眩目的海区》(均任编辑)等分别获1979年、1980年、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1984年“人民文学我最喜爱的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