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视频监控系统  现代化学校  闭路电视系统  苏州市  凤凰  江苏省  教育教学设施  张家港市  网络管理中心  广播系统 
描述:张家港市凤凰中学系凤凰镇党委、政府子2005年5月投资6000万元异地新建的一所江苏省示范初中,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备,配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校园网络管理中心、闭路电视系统、摄录编系统各一套。学校校园广播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护栏报警
这里腾飞了一只“金凤凰”
作者: 殷玉波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辽阳市  肉用鸡  槽型轨  成套设备  凤凰  农机化  生产线工艺  中小型  脱羽机  事业费 
描述:辽阳市农机化研究所,这个仅32人的单位,竟年创利税百万元,成为市级农机化研究所的佼佼者。是他们养育了一只“金凤凰”——中小型屠宰肉用鸡生产线工艺及成套设备,几年来飞到了黑龙江、宁夏、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试谈割晒偏角对牵引拾禾的影响
作者: 王熙恭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康拜因  输送带  帆布  铺放  脱谷  割晒机  偏角  线速度  小麦穗  牵引 
描述:小麦割晒偏角一般要求铺放30—45度或到60度,凤尾式,多数采用穗头左偏,这是帆布输送带的线速度给小麦拖、甩成的角度,加以缓冲即成为铺放整齐的禾铺。小麦穗头的左偏与右偏之分对于用自走康拜因拾禾脱谷是没区别的。如用牵引康拜因拾禾脱谷则易出现过桥滚团窜穗、大帆
宁德的木拱廊桥
作者: 陈起兴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桥梁  明朝  木拱廊桥  拱桥  浙西南  宁德 
描述:木拱廊桥,俗称厝桥、廊屋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又称虹桥。现代桥梁史专家唐寰澄教授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并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之”.而中国又仅见于闽东北、浙西南一带。早在明朝,陈世懋就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
福建寿宁木拱廊桥的建筑艺术研究
作者: 张可永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形式  木拱廊桥  福建寿宁  建筑装饰 
描述:木拱廊桥建筑是中华古桥梁建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完美体现。福建寿宁木拱廊桥具重要的文物价值、工程技术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廊桥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是明清时期闽东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内容的重要载体。
泰顺古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对策研究
作者: 唐留雄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廊桥  保护开发  木拱廊桥  “世界遗产”价值分析 
描述:泰顺遗存数量众多的古廊桥,被世界桥梁专家们誉为“世界廊桥之乡”。本文对泰顺古廊桥遗存现状、保护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泰顺古廊桥特别是木拱廊桥“世界遗产”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泰顺古廊桥保护开发的对策。
当前“非遗”工作之我见
作者: 苏世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木拱廊桥  闽东地区  人文历史  资源丰富  文化旅游  古建筑  泰顺县  两宋 
描述:泰顺县泗溪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这里拥北涧与溪东两座闻名遐迩的木拱廊桥;这里东、南、西、北四条溪水于下桥村水尾的地方相汇,俗称四水回澜;这里胜景令唐朝内阁长史林建感念忘返,择此生息;两宋期间文风蔚然科甲蝉联,兄弟同科、父子同榜甚
泰顺古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对策研究
作者: 唐留雄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廊桥  保护开发  木拱廊桥  世界遗产价值分析 
描述:泰順遺存數量衆多的古廊橋,被世界橋梁專家們譽為“世界廊橋之鄉”。本文對泰顺古廊橋遗存現狀、保護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並對泰順古廊橋特別是木拱廊橋“世界遺産”價值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泰順古廊橋保護開發的對策。
再别廊桥
作者: 朱洲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廊桥  博物馆  结构造型  梁式桥  木拱桥  石拱桥  结构类型  《清明上河图》 
描述: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桥梁数量多达958座,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巧妙优美的结构造型,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形象,被誉为“中国瑰宝”。
寻迹洛阳桥
作者: 王贞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洛阳桥  惠安县  福建省  蔡襄  史料记载  安桥  桥墩  泉州  交界处  北宋 
描述:在福建省惠安县南,与晋江县交界处,一座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从北宋皇祐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