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不寻常的葬俗:古峡迷雾话悬棺
作者: 郝国胜 任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随葬品  三峡地区  长江  悬崖峭壁  战国时期  悬棺葬  葬俗  两岸  集中分布  区域民族 
描述:三峡地区多悬棺。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反映了古代三峡区域民族的一种奇特的葬俗。上起奉节夔门,下至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0公里的三峡峡谷区域,先后发现了著名悬棺点凡十余处,它们集中分布在峡区及长江支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上。
也谈“僰人”悬棺岩画中的铜鼓形象
作者: 屈川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僰人  形象  铜鼓  悬棺葬  岩画 
描述:我国古代铜鼓在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发展流传的历史表明 ,川南人是一支拥有巨量铜鼓的古代民族。珙县悬棺岩画中众多的铜鼓形象 ,是川南人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的历史记录 ,它们蕴蓄着人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 ,积淀着人社会发展的原始文明
悬棺悬谜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峡  悬崖峭壁  悬棺葬  千克重  四川  龙虎山  丧葬习俗  天然洞穴  江西  药农 
描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丧葬习俗,比如说曾经风行于一些少数民族的“腹葬”,就是死者的亲朋好友一起分食死者的尸体,他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能得到安慰。当然,这种非常奇特的葬礼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非常奇特的古代丧葬形式——悬棺葬。
“濮”与船棺葬关系小议
作者: 梁钊韬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南夷  悬棺葬  嘉陵江  长江流域  金沙江  四川  交通路线  东南沿海  船棺葬  考古学 
描述:一我国悬(船)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岭南、以至陕西等地。近年来考古学、民族学界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本人近年忙于杂务,未作深入研究,仅据手边一九八○年前的材料谈一点看法,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当时调查整理的部分悬棺葬材料,
坦伯马人的“二次葬”
作者: 魏复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葬礼  广场  村落  二次葬  死者  男子  成人仪式  风俗  死亡  担架 
描述:在多哥北部阿塔科拉山脉的凯兰河谷,居住着非洲古老民族之一的坦伯马人。据说其祖先可追溯至撒哈拉沙漠尚是一片绿洲时代的古尼古罗人种,他们一直保持着非洲大陆的原始文化。根据坦伯马人的风俗,只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故去,才为其举行葬礼。老人死后,其遣属须先将尸体
当前晋东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弊端与改革设想
作者: 王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次葬  厚葬  改革  晋东南 
描述: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试析新疆古代葬俗
作者: 羊毅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墓葬  二次葬  合葬墓  古代  文化因素  死者  新疆  葬俗  社会生产力  新石器时代 
描述:葬俗是最具有保守性和继承性的文化因素,它一般不轻易因外来文化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或部族最具特点的方面之一。莽俗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面貌的一个方面,因而葬俗又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影
关于鄂伦春族丧葬之研究
作者: 赵复兴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随葬品  鄂伦春自治旗  二次葬  土葬  树葬  死者  巢居  葬具  丧葬仪式  鄂伦春族 
描述:我国的鄂伦春族,长期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解放前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地域公社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发展迟缓,生活环境闭塞,在丧葬方面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遗俗。现结合北方有关民族的丧葬习俗和文献资料,对其作一些对比研究。
周代丧葬礼仪中的史前文化因素
作者: 常金仓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前文化  礼仪风俗  三年之丧  史前时代  二次葬  丧葬风俗  丧葬礼仪  丧葬仪式  原始文化  礼记·檀弓 
描述:任何民族的礼仪风俗都是形成于不同时代的文化层积物,根据这个观,人,作者从我国周代的丧葬仪式中分离出一系列形成于史前时代的风俗习惯,它不仅对于认识原始文化、重建我国史前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帮助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若干线索。
四川非汉系崖墓初探
作者: 罗开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汉系  崖墓  四川 
描述:四川古崖葬资料多,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墓室结构、葬具、出土物及是否二次葬等诸方面探讨并分析了非汉系崖墓的特征和分布,认为非汉系崖墓在四川各地广有分布,其时代上限可至南北朝,下限至明,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及民族演变重要资料。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