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110周年祭
作者: 周立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三十年  “湘西世界”  识人  新文学  风凰县  小说 
描述:沈从文(1902—1988)生平 原名沈岳焕。湘西风凰县人。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
“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兼析川南悬棺葬的族属问题
作者: 邓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兴文县  都掌蛮  族属  悬棺葬  定名  川南地区  滇东北  四川人民  四川省 
描述: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属珙县、兴文县境内以及滇东北部分地区的悬棺葬(以珙县麻塘坝的最为典型),以其葬法之独特、分布之密集、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一绝,从而引起广大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关注。1954年冬,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珙县麻
"僰人"三题
作者: 张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僰人  悬棺葬  流放罪犯  去向 
描述:僰人并不是一种少数民族,而是自西周以来被发配到西南边疆的流放罪犯的后裔。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四川为祸甚烈,僰人为躲避祸乱,化整为零,从他们的聚居地散避出来,分布于现今的川南,黔北,滇东一带。悬棺葬是为了防止野兽掘坟啮尸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安葬方法。
“乐山”名称的由来
作者: 马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丽正门  峨眉山志  乐山地区  徐中舒  悬棺葬  乐山  僚人  历史时期  乐山城  雍正十一年 
描述:"乐山"名称的由来马琦乐山①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为天下胜地。从史籍所载,由近之考察发现,觉其名颇有来历。故以近来求索之得,抒一孔之见,求教大方。-、"乐山"得名的几种说法有史可考,春秋时代乐山为开朗故治。战国时期名南安②。秦、汉、魏晋至南北朝之萧梁仍...
坦伯马人的“二次葬”
作者: 魏复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葬礼  广场  村落  二次葬  死者  男子  成人仪式  风俗  死亡  担架 
描述:在多哥北部阿塔科拉山脉的凯兰河谷,居住着非洲古老民族之一的坦伯马人。据说其祖先可追溯至撒哈拉沙漠尚是一片绿洲时代的古尼古罗人种,他们一直保持着非洲大陆的原始文化。根据坦伯马人的风俗,只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故去,才为其举行葬礼。老人死后,其遣属须先将尸体
“寄葬”及其对考古学研究的启示
作者: 陈星灿 傅宪国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考古研究所  焦作地区  许昌地区  二次葬  考古学研究  张光直  新历史主义  民族志  俯身葬  考古调查 
描述:『寄葬』及其对考古学研究的启示陈星灿傅宪国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995年3月,我们赴河南西北部的焦作地区作史前考古调查①。其间,在当地农村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代“寄葬”风俗。所谓“寄葬”,也就是人死后,暂时被寄放在地上所建造的墓葬,是相对于埋在地下的永...
关于鄂伦春族丧葬之研究
作者: 赵复兴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随葬品  鄂伦春自治旗  二次葬  土葬  树葬  死者  巢居  葬具  丧葬仪式  鄂伦春族 
描述:我国的鄂伦春族,长期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解放前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地域公社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发展迟缓,生活环境闭塞,在丧葬方面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遗俗。现结合北方有关民族的丧葬习俗和文献资料,对其作一些对比研究。
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
作者: 孙德萱 丁清贤 赵连生 张相梅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存  发掘简报  二次葬  陶片  西南  仰韶文化  骨架  西水坡遗址  引黄供水  河南省 
描述: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隅的新民街南地。面积约50000余平方米。遗址的南部被一座古代城的南墙所叠压,北部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因遗址周围的地势较低,雨季积水,芦苇丛生,俗称“西水坡”(图一)。1987年5月,河南省中原化肥厂在此地
四川非汉系崖墓初探
作者: 罗开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非汉系  崖墓  四川 
描述:四川古崖葬资料多,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墓室结构、葬具、出土物及是否二次葬等诸方面探讨并分析了非汉系崖墓的特征和分布,认为非汉系崖墓在四川各地广有分布,其时代上限可至南北朝,下限至明,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及民族演变重要资料。
试析《魏书》的单义双音词
作者: 李丽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音词  《魏书》  单义 
描述:中古时期汉语复音词蓬勃发展。《魏书》中的单义双音词有的首见于《魏书》,或为北朝新语词、或为旧有概念的新表达、或为古已有之的语词出现新的意义;有的始见于中古时期,在《魏书》中亦有应用。这些新词新义反映了汉语复音词在中古时期的发展面貌。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