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开在彝家的花儿:从凉山彝族的“尔比尔吉”看彝人的婚恋观
-
作者:
姚利芬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彝族 婚恋 尔比
-
描述:尔比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与谚语的特征相类似,但涵盖面比谚语大得多。从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尔比尔吉”来探析彝族人民的婚恋习俗及观念,从哭嫁歌、姑舅优先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
土家“哭嫁”的过去与未来
-
作者:
黄婷 王珮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感伤格调 哭嫁歌 文化底蕴 女子 未来 土家族 封建婚姻制度 角色转变 习俗 女性
-
描述:"哭嫁"是土家族婚礼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待嫁新娘为什么在出嫁前和出嫁当天唱着哭嫁歌,以泪洗面,一方面是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之情,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哭嫁"传承至今,在内容
-
民歌与民俗:以婚恋民歌为例
-
作者:
殷子晴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哭嫁歌 客家人 民歌 走西口 少数民族 民俗活动 土家族 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
-
描述:民俗与民歌均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共同性,又各具特殊性,它们的外部形态与精神内容同时交叉、渗透存在。民歌本身是民俗精神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歌的内容又正是民俗的具体反应。民俗活动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民歌,甚至有些民歌本身就是民俗的组成
-
古敢水族歌谣与对歌活动
-
作者:
鲁庆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生活 哭嫁歌 风俗习惯 风俗歌 活动内容 劳动歌 情歌 内心世界 祭祀 云南
-
描述:生活在云南的水族与贵州三都的水族同源,据考由古代秦汉以始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的百越中之骆越发展而来。明清时期,水族与布依族曾被称为仲家,水族在地方志等文献里有仲夷、水户和老户之称谓。据《兴义府志·风俗志》记载:府亲辖境有二种,曰仲家……,
-
涂铭旌院士率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察组到四川良友公司稀土金属公司考察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稀土金属 考察 工程院院士 大学 副院长 工程学院 公司 四川 良友 材料科学
-
描述:6月29日上午10时,我国著名的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率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察组到良友稀土公司考察(见下图)。考察组由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颖、工学博士讲师叶金文、硕士姜中涛组成。
-
院士专家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都市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专家座谈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言献策 张景中
-
描述:近日,成都市科协举办了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瑁、张景中、朱中梁、陈星弼、李安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叶尚福、姜文汉、周光耀、罗平亚、李乐民、林祥棣等13位院士出席会议,共同为成都市科技、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
浅谈中国悬棺葬的类型及其成因
-
作者:
王思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置棺方式 祖先崇拜 悬棺葬 返水归真
-
描述:中国悬棺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少数民族的葬俗。对于悬棺葬的研究对探讨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浅谈一下中国悬棺葬的置棺方式及其成因。
-
湘西悬棺葬的文化意蕴
-
作者:
明跃玲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灵魂回归 楚文化 凤崇拜 湘西悬棺葬
-
描述: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奇异的葬俗,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古濮越文化的反映。湘西人认同悬棺葬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悬棺葬既是楚文化中灵魂回归意识的表述,又是他们凤鸟崇拜这一集体表象的展演。湘西悬棺葬是楚文化在湘西地区传播的结果。
-
悬棺悬谜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峡 悬崖峭壁 悬棺葬 千克重 四川 龙虎山 丧葬习俗 天然洞穴 江西 药农
-
描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丧葬习俗,比如说曾经风行于一些少数民族的“腹葬”,就是死者的亲朋好友一起分食死者的尸体,他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能得到安慰。当然,这种非常奇特的葬礼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非常奇特的古代丧葬形式——悬棺葬。
-
试析仙水岩“悬棺之谜”及其地学研究价值
-
作者:
方谢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学研究 文物调查 侧蚀 贵溪 悬棺葬 江西省 洞穴成因 试析 崖墓群 鱼塘
-
描述:贵溪县鱼塘乡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不仅在史学研究方面有着巨大价值,而且在地学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悬棺之谜” 仙水岩位于贵溪县西南角,距县城约36公里,距鹰潭市仅20公里,交通甚为方便。 1978年,在文物调查过程中,于此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