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与四灵崇拜
-
作者:
丁常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雀 宇宙天体 玄天上帝 灵的崇拜 图腾崇拜 道教科仪 中国古代文化 “四灵” 二十八宿 白虎
-
描述:道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它所崇拜的神与中国传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星辰的崇拜,其中宇宙天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神演为青龙,西方七宿神演为白虎,南方七宿神演为朱雀,北方七宿神演为玄武(真武大帝),成为道教崇拜的“四灵”尊神,并为广大道教徒所崇奉。
-
瑶族宗教与道教的“三清”崇拜
-
作者:
赵家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洞修道仪 三清 三宝君 南极长生大帝 大罗天 三官大帝 天宝君 神宝君 大真人 真灵位业图
-
描述:瑶族宗教与道教都信奉“三清”,把“三清”作为至高无上的万神之首。在一些论著中,也把瑶族宗教信奉“三清”作为瑶族宗教受道教深刻影响的重要佐证。笔者认为,虽然瑶族宗教与道教都信奉“三清”,但两者各有不同的内涵,他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同一而论。
-
全真道人居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
作者:
赵卫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价值 人居理念 全真道
-
描述:全真道内丹修炼得以进行,需要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场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其在选择修道场所时所体现出来的崇阳、择静、取便和尚简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合理而科学的择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
论全真道哲学的心性超越旨归
-
作者:
李延仓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旨归 心性超越 全真道
-
描述:全真道哲学以心性超越为旨归。其禅修观认为,执著于打坐的形式是无用的,修道的关键乃在于心的清静、慧悟;其经书观认为,读经不能以记诵为能事,而应当探意、采趣,即依心了悟文字背后的精神旨归;其丹道观认为,炉灶之事不是修道的枢要,修道的关键在于心地的"清静"。
-
武当清微派与武当全真道的问题
-
作者:
卿希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当 道法 全真派 清微派 全真道 正心诚意 雷法 张守清 《大岳太和山志》 张道
-
描述:武当清微派与武当全真道的问题卿希泰武当是道教名山,又地处中原,历史上名道辈出,并与许多道派均有联系。这里仅谈一下与清微派有关的一些问题。清微派是宋元民间影响较大的一个符派别,主要由上清派衍化而来,自谓其符道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据元初陈...
-
对全真道形成时自身条件的一点认识
-
作者:
刘嗣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内丹功 历史规律 全真教 王重阳 自身条件 学识渊博 三教合一 学识水平 全真道 道教理论
-
描述:对全真道形成时自身条件的一点认识刘嗣传笔者在陕西省第八期道教知识培训班上,聆听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宗教研究所张应超副研究员关于全真道历史专题内容的讲课。张老师对道教全真派(简称“全真道”)的兴起、形成以及发展壮大、延续至今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讲解和阐述...
-
“道医国手”王泰科 解密武当养生奥妙
-
作者:
朱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当 太和宫 清修 物质文化遗产 紫霄宫 全真道 动功 内丹 道长 悬壶济世
-
描述:【核心提示】被誉为“道医国手”的武当山道医王泰科,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道教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悬壶济世,勤于布道的他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位病人;他诊疗从不收费,药费也只收个本钱。王泰科源于日常朴素的武当养生秘笈,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
早期正一道的上章济度思想
-
作者:
张泽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济度思想 早期正一道 三官手书 上章仪礼
-
描述:早期正一道主要的斋醮仪式是上章。作者通过对早期正一道上章与三官手书的探讨,认为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就是上章的文书。并从道教斋醮科仪思想的角度,对正一章文的济度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斋醮济度思想源于正一道的上章。
-
由《玄门十子图》看元代道教
-
作者:
杨烨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壁画 子图 成吉思汗 元代 教团组织 正一道 全真道 道教建筑 丘处机
-
描述:元代道教之兴盛,不仅在教理教义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教派及教团组织上亦有合并壮大之趋势,形成南方以正一道、北方以全真道为中心的局面。而无论南方北方,不论宗派大小,道教各派均受到了统治者相当的宠遇,享有自由建造宫观、免差税等特权。仅大都一地,道教建筑就
-
论吴筠的道教哲学思想
-
作者:
李刚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修道方法 宇宙观 认识论 吴筠 生命观 道教哲学
-
描述: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可操作的修道方法论、生命观和认识论这三个方面阐释了 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吴筠的道教哲学思想,认为这些思想与唐代另一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祯的思想 较为接近,体现了唐代道教主流派──上清派的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