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黄龙地区宗教文化研究
作者: 潘显一 唐思远 汪志斌  来源:成都:巴蜀书社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松潘县  宗教文化  研究 
描述:本书作者全面系统阐述了黄龙地区多民族多种族信仰的由来,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地考察,付诸于现代旅游背景加以深思,从历史学、文化学诸多方面给予黄龙宗教文化以全新的梳理,是一部研究黄龙地区宗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
日本临济宗名刹:妙心寺
作者: 李贺敏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拈花微笑  重点文物  日本禅  江户时代  《聪明的一休》  般若  日本佛教  禅宗  临济宗  友好交往 
描述:编者按中国佛教自公元六世纪传入日本,一千四百多年来,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佛教。近几年来在赵朴老提出的中韩日三国佛教“黄金纽带”构想的指导,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日益增多。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些日本佛教具有代...
迷路的时候不要着急
作者: 周语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元  僧讲  俱舍论  禅修  性情急躁  自心  问学  浮气  日本曹洞宗  禅法 
描述: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让心安定下来,慢慢地辨明方向。日本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叫道元禅师。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创者、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九岁时就能解读《俱舍论》,人们都认为这很神奇。当时的将军请他去镰仓讲法,年轻的道元就以他的口才和
天然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禅教并重的宗趣观
作者: 冯焕珍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妙明真心  曹洞宗  函昰  禅教并重 
描述:天然函是禅师是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的高僧,在他的弘化,曹洞宗风大振,僧俗奔凑如云。本文从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和圆满的见地,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示及门”所能范围。
试论阴阳交感与人体特异现象
作者: 阳易 崔东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医学理论  特异现象  阴阳交感 
描述:阴阳交感是在阴阳圆道运动的基础上 ,由于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吸引、交互感应的作用产生的。当机体阴阳圆道运动发生变易 ,人体就会发生某些超越一般认识的特异现象。本文就阴阳圆道在人体生理活动的趋向、发生交感变易引发的特异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简略的探讨。
游资国寺
作者: 王徐鑫 蔡蔚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作文  语文学习  《游资国寺》  小学生 
描述:正月初一早晨,我们一家人来到龙须山上的资国寺。一到寺门,资国寺雄伟的气势和优美的风景一就把我们吸引住了。这座寺庙依山傍水,庙前的半圆形水池清澈见底;庙后有两座大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让人感觉像是来到了人间仙境。
灵峰古寺问白茶
作者: 戚永晔 张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喝茶  安宁  寺庙  净土宗  宗法  白茶  明心见性  灵峰寺  法师  陶瓷茶具 
描述: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此半日之闲的十年尘梦,非但醉人,兼可入道!清茗一杯,心香一炷,黄卷在手,足以使我诸缘顿息,心旷神怡。此中意味何逊染翰敲诗,绘事书法?
历史的回眸
作者: 赵海洲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物  沩仰宗  胼手胝足  灵隐寺  声缠绕  母亲  木楼梯  文化意识  赤贫如洗  播火者 
描述:千年古刹昆庐峰,红墙青瓦,凌云托出一抹唐朝李忱御书“密印禅林”的匾额,孕育了一本灵佑禅师的《陶神论》;也走出一个结庐江西仰山开创了禅宗五家之一的沩仰宗的慧寂。风骚联珠,千年独领。临安的灵隐寺,沩山的密印寺,道不尽赵宋的崇佛,闹市与深山,两种宗风,千...
SIMATIC S7—400 PLC系统新疆大安钢铁炼钢厂的应用
作者: 魏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S7  400  SIMATIC  I/O  转炉系统  氧枪  ET200M 
描述:新疆大安钢铁炼钢厂一期工程1#转炉及氧枪控制系统采用了SIMATIC S7-400为主站系统,挂ET200M远程站的控制方式。主站与远程I/O站之间采用Profibus-DP网进行通讯,主站与上位机之间采用工业以太网进行通讯。整套系统顺利的投产,使用稳定。
泉中珍品三孔布亮相诚轩2012年秋拍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战国时期  珍品 
描述:本刊讯2012秋北京诚轩由海外征集一枚战国时期“r耶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文字清晰,边廓整齐,品相完美,通体老坑传世古色,为先秦货币中著名珍品。此币由清嘉道间金石学家张廷济、近代收藏家张叔驯递藏,拓本见载于几乎所有古钱币重要著作,极为珍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