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百年船政 永续手足亲情:马尾船政文化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马江海战 沈葆桢 马尾船政 台湾 左宗棠 造船厂 文化园 两岸交流 天后宫
-
描述:马尾船政文化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千年古港——马尾港畔,与台湾一衣带水,由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马限山公园、罗星塔公园、马尾造船厂陈列馆、船政天后宫等主体区以及闽安——亭江外围区组成。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等清廷重臣,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
-
《乐山堂神记》与福建摩尼教:霞浦与敦煌吐鲁番等摩尼教文献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杨富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宗教研究所 敦煌吐鲁番 摩尼教 霞浦县 福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 乐山 文献
-
描述:一、引言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献、文物与古遗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副所长、黄夏年研究员、陈进国博士和郑筱筠研究员等专家的系统调查研究,确认为古代摩尼教遗物。
-
唐代摩尼教传播过程辨析
-
作者:
芮传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粟特人 粟特语 回鹘 摩尼教 中原地区 帕提亚 传播过程 中原政权 突厥文献 《佛祖统纪》
-
描述: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期人摩尼(Mani,216-274?)创立的一个二元论宗教。该宗教曾经广泛流行于古代世界,其传播的地区西至埃及、北非、欧洲、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朗,东抵中亚、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及中国,摩尼教在东方曾经盛行于唐代的中原地区及回纥...
-
被遗忘与被发现的历史古迹:谈摩尼教和吐鲁番摩尼教考古新发现
-
作者:
王玉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遗忘 摩尼教 佛教 吐鲁番 新发现 思想多元 宗教 当今世界 世纪初 文化多元化
-
描述:一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宗教亦然。但若提起摩尼教恐怕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当然就更不可能想象在现在的社会里去寻找摩尼教徒了。然而在古代,这种宗教却曾经盛极一时,而且断断续续持续了千年之久。公元三世纪初,是古波斯改朝
-
51真武山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丹江口市 武山 金顶 湖北省 阳城 武当山 鄂西北 襄樊市
-
描述:真武山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的西南,在鄂西北有“小金顶”之称。“大金顶”则是指湖北省丹江口市(古均州)的武当山。在传统习惯中,朝均州武当山者,先要来到襄阳真武山,给真武大帝上表章,算在真武大帝处报了到。
-
泉州泗州佛信仰调查
-
作者:
林晓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洛阳桥 调查 福建 信仰 泉州 观音菩萨 佛像 传说 民间
-
描述:泗州佛,又称泗州僧伽、泗洲文佛、泗州大圣等,"州"常常也作"洲"。泗州,为古地名,辖境相当今安徽泗县等地。泗州佛的原型是唐朝龙朔年间(661~663)的西域神僧,因驻锡泗州,而得名"泗州僧伽"。泗州佛屡显神迹于淮泗,受到民众狂热崇
-
3月6日至9日,“海峡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暨第二届(福州)陈靖姑民俗文化节”在福州举行。图为专家学者及两岸信众一同参观陈靖姑祈雨处。马俊杰摄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旅游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3月6日至9日,“海峡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暨第二届(福州)陈靖姑民俗文化节”在福州举行。图为专家学者及两岸信众一同参观陈靖姑祈雨处。马俊杰摄
-
临济义玄与临济宗
-
作者:
王学信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檗希运 佛法 临济义玄 滹沱河 临济禅 宗旨 禅师 马祖道一 临济宗 学人
-
描述:义玄于黄檗山习禅、修持凡三十余年,得黄檗希运印可,辗转至河北,于镇州(今正定)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驻锡临济禅院,临济乃因地得名。时普化禅师先在彼,佯狂混于俗众,圣凡莫测,师至即佐之。一日,师谓普化、克符二上座曰:"我欲于此建立黄檗宗旨。"从此广为弘扬马祖道一
-
日僧圆尔辩圆的入宋求法及其对日本禅宗的贡献与影响
-
作者:
法缘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发展史 日本佛教 宋 禅宗 求法 临济宗 国内外
-
描述:圆尔辩圆(1202—1280),俗姓平,日本骏河(今静冈县)人。日本临济宗著名禅僧、京都东福寺开山祖师。曾于嘉祯元年(1235)入宋求法,回国后对日本佛教及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日本佛教发展史上留
-
呵佛骂祖
-
作者:
华方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偶像崇拜 人心 佛性 世俗 向善 皈依 禅师 临济宗
-
描述:呵佛骂祖是禅林用语,用于打破学人心中固有的偶像崇拜,显发自心佛性. 石霜楚圆(986-1039年)是朱代临济宗禅师,俗姓李,祖籍广西桂林.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后依汾阳善昭门下,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所训亦皆流俗之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