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道教再领风骚
作者: 李富根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人类文明  中国道教  道教经典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  正一道  领风骚  风景名胜区  天师道 
描述:道教再领风骚李富根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天师祖庭,江西的龙虎山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1994年10月下旬举办的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期间,斋醮大演、玉皇大帝圣像开光大典、道教科仪法事表演,特别是"龙虎山天师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60余名...
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
作者: 张泽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师  寇谦之  斋醮科仪  新道教 
描述:北魏道士寇谦之是新道教的倡行者,是民间道教转化为官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寇谦之的著述及《老君音诵诫经》所反映的思想,说明寇谦之秉承早期正一道教诫,新道教以维护张陵教法为特点。寇谦之汲取儒释思想于新科之中,其改革为道教成为国家宗教奠定了基础。
魏武帝的养生观
作者: 连旭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甘肃省  魏武帝  养生学  曹操  秦安县  《陌上桑》  《让县自明本志令》  《千金要方》  天人感应  养生观 
描述:魏武帝的养生观甘肃省秦安县郭集卫生院连旭新魏武帝曹操,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对占代气功──养生学十分重视,在养生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魏时期,道教内炼丹渐盛,直至上层统治阶层。曹操曾多次与内炼家甘始、左慈、皇甫隆等谈论内炼养生...
有关诸葛亮两个问题的考释
作者: 诸葛志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国志》  太守  诸葛亮  荆州  司隶校尉  葛玄  刘表  汉献帝  两个问题  起始时间 
描述:有关诸葛亮两个问题的考释诸葛志一、诸葛氏复姓的由来关于诸葛氏复姓之由来,历来有二说,见《三国志》卷五二《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应劭《风俗通》和韦曙《吴书》。是时其后,学人对于诸葛氏复姓由来的看法,往往一仍裴注旧贯,将应劭、韦曙二说并取,如郑樵《通志·氏...
试论诸葛亮的成才道路
作者: 戈春源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交友活动  读书方法  刘备  诸葛亮  葛玄  三国志  朋友  庞德公  诸葛亮传  成才道路 
描述:诸葛亮一生功业卓著,被誉为聪明才智的象征。诸葛亮所以成才,与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审慎的交友活动分不开,读书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兼容並蓄、联系实际,更是重要因素。 诸葛亮有过于谨慎的性格缺陷,这与家庭影响、当时士大夫的社会心态及其实践环节中的某些局限密切相关。
葛洪养生术及其思想探微
作者: 张煜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炼丹  三国时期  道家  抱朴子  儒家思想  道士  清心寡欲  养生术  葛洪  修道 
描述:葛洪是晋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其祖上是三国时期吴国世族,祖上曾在吴国担任大鸿胪。葛洪祖上也是修道世家,祖上葛玄跟随吴国大术士学习炼丹和养生之法,是当时著名的道士。其父葛悌在晋朝担任召陵太守。葛洪1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葛洪
葛洪炼丹处寻访记
作者: 赵守训 刘静涵 殷志琦 汤庆发 焦瑞云 杭秉西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葛洪(284~363)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自少好神仙导养之法,后从祖父葛玄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仕任谘议、参军等职,并赐爵关内候.葛洪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和著述.……
司马承祯道教哲学思想之探析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司马承祯  道性论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系统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并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构建了司马承祯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司马承祯生平及其养生思想探析
作者: 刘霖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隐子养生书》  养生  司马承祯 
描述:司马承祯(639~727年)是唐代著名高道,字子微,号白云子,唐代温县人。司马承祯身为道士,主张“无为”。他在其著作《天隐子养生书》中以简洁的文辞,分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部分讲道(亦即讲述养生方法),阐述了其丰富的养生思想。
论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思想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道性论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