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葛洪《神仙传》创作理论考源——以《左慈传》为考察中心
作者: 何剑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神通  神仙传  变化术  左慈  志怪小说 
描述: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方术传统和魏晋之际输入中土的佛教神通观是葛洪《神仙传》中左慈等方士变化之术的两个理论来源。其中后者极大丰富了道教物类变化术的表现类型,对中古志怪小说表现神通情节和神通道人起到示范作用,而此一特征早在葛氏写作《抱朴子内篇》时已肇其端。
魏武帝的养生观
作者: 连旭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甘肃省  魏武帝  养生学  曹操  秦安县  《陌上桑》  《让县自明本志令》  《千金要方》  天人感应  养生观 
描述:魏武帝的养生观甘肃省秦安县郭集卫生院连旭新魏武帝曹操,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对占代气功──养生学十分重视,在养生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魏时期,道教内炼丹法渐盛,直至上层统治阶层。曹操曾多次与内炼家甘始、左慈、皇甫隆等谈论内炼养生...
早期灵宝经与汉魏天师道--以敦煌本《灵宝经目》注录的灵宝经为中心
作者: 王承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道陵  东晋  灵宝经  葛巢甫  葛玄  天师道 
描述:本文拟从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灵宝经,探讨汉魏天师道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对东晋南朝新道派的重大影响。国外学者较多关注灵宝经对大乘佛教教义的借鉴,我们则强调早期灵宝经其实保存着更为深厚的本土道教传统和本土文化传统。
葛洪炼丹处寻访记
作者: 赵守训 刘静涵 殷志琦 汤庆发 焦瑞云 杭秉西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葛洪(284~363)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自少好神仙导养之法,后从祖父葛玄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仕任谘议、参军等职,并赐爵关内候.葛洪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和著述.……
《中国葛仙山碑林墨迹荟萃》出版发行
作者: 宁明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书画精品  人物造型  独特风格  葛仙山  碑林  八卦图形  墨迹  《水浒》  排列组合 
描述:始建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的江西葛仙山宫观,是道教第二十八代神仙葛玄修道飞升之处,山上有佛教慈济寺同在,山峰奇秀,云生幽谷,林木葱笼,环境幽雅,名扬海内外。宫观管委会为进一步扩大葛仙山知名度,意向海内外征集墨稿,兴建“葛仙山碑林”。此一举措得到铅...
庄子“坐忘”说与司马承祯的“坐忘”之关系探析
作者: 张倩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坐忘  庄子  司马承祯 
描述: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司马承祯是唐代道教代表人物,二者生活年代相隔千年,但庄子有“坐忘”说,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在历史上均产生深远影响,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及内在渊源关系,本文试图一探究竟。
喜得“李道人造”铜镜
作者: 朱有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八卦  铜镜  朝拜  道教史  古钱币  道士  人造  朋友  形制  司马承祯 
描述:2007年冬的一天,笔者同西安一位宗教界朋友前往户县(西安市辖县)大万寿重阳宫参加庙会。大万寿重阳宫位于户县西10公里处的祖庵镇,是道教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和葬骨之地。那天因为刚下过一场冬雪,朝拜的人并不多,道观少了乡间庙会应有的热闹。在返回途中,我们遇见了一
古田县临水宫建筑群的设计思想与空间格局
作者: 陈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空间格局  设计思想  临水宫  古田县  古建筑群 
描述:探讨古田县临水宫古建筑群的设计思想,分析其内部格局及参拜空间线路。研究发现,古田县临水宫是一座由设计思想决定空间格局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其设计体现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坐北朝南的风水美学思想,并在此设计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主从分明、参拜有序的空间格局。
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演变
作者: 廖大珂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福建  传播  演变 
描述:摩尼教披着佛教和道教的外衣,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与福建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开始在下层民众之间流传。宋元时期,摩尼教取得合法地位,迅速崛起,盛极一时,但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摩尼教迅速走向衰亡,并最终融入白莲教的罗教。
《夷堅志》明教紀事史料價值辨釋
作者: 林悟殊 殷小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喫菜事魔  摩尼教  《夷堅志》  明教  《佛祖統紀》 
描述:本文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辨釋見於《佛祖統紀》之《夷堅志》明教紀事,認爲該紀事雖不見今本《夷堅志》,但大體應出自《夷堅志》作者洪邁之手筆;並就該紀事中有關明教的稱謂,教主之名諱,信徒之服色,該教對道教之依托,教徒的習俗等,一一加以辨釋,甄別其真僞,界定其與實際的距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