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杨国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男,1938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海华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从事精密分离和精细化工研究工作。在稳定同位素分离、同分异构体分离等精密分离方面有精深研究,1968年至1976年主持“热扩散分离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研
全文:

男,1938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海华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从事精密分离和精细化工研究工作。在稳定同位素分离、同分异构体分离等精密分离方面有精深研究,1968年至1976年主持“热扩散分离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研究”课题和生产工作,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奖;1975年至1988年主持“化学交换浓缩稳定同位素碳-13研究”课题,试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过化工部技术鉴定,该技术国外无先例,在碳-13浓缩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6月国家科委报道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上,1998年建厂转化成生产力,1999年获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代表性著作有《稳定核素的应用》和《稳定同位素分离》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矩形螺旋圈填料研制及放大效应研究”获1985年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优秀论文奖,“碳-13浓缩及多级梯形级联过程数学模型研究”获1987年上海市原子核学会优秀论文奖,“硝基苯电解一步法合成对氨基苯酚新工艺研究”等5篇获上海化工研究院优秀论文奖“从硝基苯电解制备对氨基苯酚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入编《上海高级专家名录》第二卷,《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制功臣名录》第四辑,《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第二卷,《中华优秀专利精选》及《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第7卷等)。

陈得芝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陈得芝(1933~)  中国历史学家。福建霞浦人。1933年11月3日生。1956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0年同校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元史研究室主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1983年当选为中国元史研究会
全文:陈得芝(1933~)  中国历史学家。福建霞浦人。1933年11月3日生。1956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0年同校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元史研究室主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1983年当选为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  陈得芝长期从韩儒林研究蒙古史、元史,并担任教学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开设过中国古代史、元史、北方民族史、中西交通史、蒙元史专题研究、民族史研究中的对音与勘同等课程,能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有关学科的教学水平。他先后参加了高校教材《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的编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等工作。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副主编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在韩儒林主编的两卷本《元朝史》中,承担了全书近一半篇幅的撰写。他在国内十余种学术出版物中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涉及北方游牧部族、元代政治及社会、中西交涉和海外交通、蒙古地区历史地理、吐蕃史等多种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尤精于北方民族史地之学。学术成果除《元朝史》和《中国历史地图集》外,主要论文有《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元察罕淖儿行宫今地考》、《元称海城考》、《十三世纪前的克烈王国》、《元乌思藏宣慰司的建置年代》等。
李执中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李执中,山东蓬莱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蓬莱县中心区委书记、蓬莱县县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溧水县委书记,江苏省委财贸部副部长,苏州市委副书记,江苏省公安局局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李执中 副主任医师。生于1936年,
全文:1李执中,山东蓬莱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蓬莱县中心区委书记、蓬莱县县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溧水县委书记,江苏省委财贸部副部长,苏州市委副书记,江苏省公安局局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第六
郑立中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汉族,1951年10月生,福建霞浦人,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经管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 1969年2月至1971年1月为福建省霞浦县城郊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1年1月至1974年6月为福建省六六一地质队工人
全文:1971年1月为福建省霞浦县城郊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1年1月至1974年6月为福建省六六一地质队工人。1974年6月至1977年4月任福建省地质局后勤处调拨员。1977年4月至1979年9月在河北
郑立中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郑立中汉族,1951年10月生,福建霞浦人,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经管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1969年2月至1971年1月为福建省霞浦县城郊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1年1月至1974年6月为福建省六六一地质队工人。
全文:1971年1月为福建省霞浦县城郊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1年1月至1974年6月为福建省六六一地质队工人。1974年6月至1977年4月任福建省地质局后勤处调拨员。1977年4月至1979年9月在河北
郑立中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月至1971年1月为福建省霞浦县城郊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1 年1月至1974年6月为福建省六六一地
全文:月至1971年1月为福建省霞浦县城郊公社插队知识青年。1971 年1月至1974年6月为福建省六六一地质队工人。1974年6月至1977年4月 任福建省地质局后勤处调拨员。1977年4月至1979年9
余养居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福建古田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1961、1976年先后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上海中医学院第六届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喉科班。现任职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辑,中
全文:

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福建古田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1961、1976年先后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上海中医学院第六届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喉科班。现任职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艺术医学协会顾问,《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特约编审专家,上海市医学会音声言语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学组委员、上海市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学研究人才导师。从事医疗工作多年,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愧于“三个代表”的楷模的光荣称号,其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既重视传统医学的整体性,又重视耳、鼻、咽、喉内窥的实际表现,采用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整体与局站相结合分析的综合定诊,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补肾为本,活血化瘀为主,咽喉应润津,发声宜益气和宁心安神,首次把90余种嗓音病分为感染性、运动创伤性、内分泌性、七情内伤性、喉神经麻痹性、口腔疾病性、耳源性、免疫性、喉关节功能障碍性、职业性、特殊疾病性等12大类型进行论述,从而扩大和发展了中医对嗓音病的认识,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主编了国内首册《中西医结合嗓音病学》专著。该书荣获“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及展览会论著壹等奖”。其次,首次将传统中医沿袭几千年的咽喉不分的论述进行了咽、喉独立分病论治,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且有利于中、西医和国际交流,具体反映在于与何宗德教授、房学贤主任共同主编的我国首部《现代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专著,为继承与发展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专业做出贡献。该书荣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著作)金杯奖”和1987年度上海市优秀中医药著作奖。在临床实践中对过敏性鼻炎采用了补肾健脾,温肺通窃的治法而取得良效,并自制“天黄灵”冲剂进行研究。该方于1989年被《中国名医名药大观》所收刊。此外,还主编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参与编写几部著作及十余篇论文。

黄寿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黄寿祺,文学评论家。字之六,号六庵,曾用笔名霞山。年日生。福建省霞浦县盐田镇上街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自幼在家乡私塾学习,受儒家思想影响,崇信孔孟之道。月年毕业于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文科预科。年获得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文学士学位其后执教于福建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燕冀中学、私立北平
全文: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出版的主要论著有《闽东风俗记》年《中和报》)、《嵩云草堂易话》(年,北京《新光杂志》)、《南读书记》(年,《南方日报》副刊《新畦》)等。解放后出版的主要论著有《漫谈革命现实主义
刘必成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刘必成,平江府昆山(今属江苏省昆山县)人,字与谋,自号爱闲翁,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宗赵昀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科武举第一名。该科录取武进士人数不详。同年,录取正奏名文进士423人,文状元是周坦。关于刘必成的生平事迹,宋人凌万顷编撰的《玉峰志》是这样记载的:少年时的刘必成不仅天份高,而且勤学苦思,他
全文:刘必成,平江府昆山(今属江苏省昆山县)人,字与谋,自号爱闲翁,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宗赵昀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科武举第一名。该科录取武进士人数不详。同年,录取正奏名文进士423人,文状元是周坦。关于刘必成的生平事迹,宋人凌万顷编撰的《玉峰志》是这样记载的:少年时的刘必成不仅天份高,而且勤学苦思,他在京师武学堂学习时,就以晶学兼优,武艺出众得到众人的推崇与喜爱,有着很好的名声。嘉熙元年(1237年),朝中七位正直之士看到南宋朝廷日见衰颓,忧心如焚,他们在刘必成的倡议下,不畏权贵,上书朝廷,抨击时弊,要求变革现实,富国强兵。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必成夺得武举解试的魁首,并在第二年(1238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武举殿试的第一名,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状元郎。10年后,刘必成参加朝廷组织的锁厅试,即有官职者参加的考试。在这次考试中,刘必成因才华出众,被理宗皇帝两次召见,每一次他都慷慨激昂地陈述恢复大计,议论中更是旁征博引,援古证今,不仅使在场人员为之心动,也受到理宗的褒奖。廷对后的第二日,理宗皇帝宣谕宰执说:“刘必成所言极好,可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此后不久,刘必成的不少建议被朝廷采纳。然而,刘必成的政治主张并不能给病人膏盲的南宋小朝廷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理宗皂帝本人也是一个平庸之辈。刘必成曾任职清、浔两地,官终于湖南副使。晚年引退后,自号“爱闲翁”,寄情山水园林,喜吟诗作词,有三卷诗稿流行于世。另外,刘必成的两个兄长、一个侄子均为武进士,其兄刘德成是端平二年(1235年)朱熠榜武进士,刘有成是淳枯四年(1244年)项桂发榜武进上,官至殿将。而刘必成的侄子刘困泉也是宝佑元年(1253年)程鸣凤榜的武进士。兄弟、叔侄两代四进士,可谓兄弟连登,叔侄同庆的武举世家。在《弘治温州府志》及《淳熙三山志》中,记载有该科14位武进土姓名,其中有5位平阳人,他们是薛岘。戴应复。陈元普,廷对第三,知雷州。戴应新,戴应扬之弟。薛梦龙,后中文举甲科。这些记载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武举人物提供了线索。
陈秀英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陈秀英,(1919—1942),女,宁阳县东庄人。著名烈士。陈秀英9岁进宁阳县立第二小学学习。17岁嫁给本村一许姓富农子弟。1938年11月在泰宁边区自治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和妇女解放运动,1940年春加人中国共产党并到鲁南党校学习。同年12月,调费北县卞桥区做妇女工作,带领妇女学政治、学文化,开展募
全文:陈秀英,(1919—1942),女,宁阳县东庄人。著名烈士。陈秀英9岁进宁阳县立第二小学学习。17岁嫁给本村一许姓富农子弟。1938年11月在泰宁边区自治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和妇女解放运动,1940年春加人中国共产党并到鲁南党校学习。同年12月,调费北县卞桥区做妇女工作,带领妇女学政治、学文化,开展募捐慰劳,优待抗属等活动。1941年10月,陈秀英调到费北县固城区工作。日军“大扫荡”时,她夜以继日地动员群众埋粮食和物资,坚壁清野。组织乡亲们挖短程地道,建立哨点、情报网、传递线等,武装起来反“扫荡”。11月16日,因叛徒王善宝出卖,被大土匪头子、日本皇协军司令、国民党新编三十六师师长刘黑七(刘桂棠)部逮捕。伪营长尹殿堂软硬兼施,迫她投降,关进特务营。特务营长孙宝灿。一面严刑拷打,一面逼她嫁给伪自卫团团总孙安祥。陈秀英严辞拒绝,敌人用烧红的铁水铲烙她的前胸、后背和四肢。陈秀英醒后,遍体鳞伤,绝食以示抗议。房东劝她:“你先答应下来,以后想法再跑,免得受这么大苦。”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稀轰何罪。如果答应这帮坏蛋,不但要遭人唾骂,而且对不起共产党,对不起家人”。关押期间,她不忘斗争,凡能触到的地方,她就用石灰写下“打倒反动派,打倒刘黑七”等口号。刘黑七耍尽各种手段,陈秀英仍宁死不屈,命令特务连长李占元就地枪杀她。1942年3月24日,李占元押着陈秀英来到北锅泉村西北角岭事先挖好的土坑旁,陈秀英昂首挺胸,大骂顽匪,敌营长气得团团转,面对钢铁战士,无伎可施,众匪把她推进坑里,陈秀英从容就义,年仅23岁。陈秀英被害这天,在就义周围干活的人们目睹她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无不感动。在场的许多匪兵也深感内疚,有的开小差,有的反正参加共产党的军队。中共费北县委编印陈秀英事迹宣传册,《沂蒙导报》发表社论,号召广大军民向陈秀英学习。1988年,《大众日报》以《巾帼丹心照汗青》为题,报道陈秀英烈士的感人事迹。编者按说:“46年前,一位年仅23岁的‘女八路’英勇就义于刘桂棠匪部的屠刀之下,由于当时刘匪的严密统治,这位女英雄连她的真实性名都没留下。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人民对于自己的英雄是不会忘怀的。在纪念陈秀英烈士英勇就义46周年的日子里,本报发表烈土战友陈华鲁同志经过几年时间的奔波调查撰写的这篇通讯,以慰先烈之灵,更为昭示无数后来之人,学习英雄精神,为振兴中华建功立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