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左丰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18·11·13—) 原名左洪米,江西铅山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任铅山二区团区委儿童团书记。1932年2月调闽北苏区首府崇安从事并领导团的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闽北团分区委支部巡视员、分区反帝大同盟青年部长、团分区委组织部长等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坚持闽赣边区斗争,在反
全文:(1918·11·13—) 原名左洪米,江西铅山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任铅山二区团区委儿童团书记。1932年2月调闽北苏区首府崇安从事并领导团的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闽北团分区委支部巡视员、分区反帝大同盟青年部长、团分区委组织部长等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坚持闽赣边区斗争,在反清剿斗争中致力于团的建设,先后担任广丰、崇安团县委书记,崇建西南战区团区委书记、党委书记,共青团闽东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抗战初期任闽浙赣特委青年部长,1938年6月任福建省委常委、军事部长,后兼任建松政特委书记。皖南事变后,兼任省委基本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同省委主要领导一道,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在国统区的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日反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在闽东北地区广泛发动爱国游击战争,组织领导澄洋暴动,先后任闽东北地委书记、闽浙赣区党委常委、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副政委。建国后,任福建省委委员,永安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后被选送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2年半。1955年之后,历任省移民办主任,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南平613厂党委书记,省革委会农村小组副组长、机关管理局局长、民政局局长等职。1979年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9年离休。
张久兴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 张久兴,男,1962年6月生,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5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全文:励一等奖2项,200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已指导毕业博士生5人。目前在纳米稀土磁性功能材料、纳米热电能源材料、纳米硬质合金及梯度硬质合金材料、纳米陶瓷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电子发射材料和材料快速制备技术等学科方向招收博士生。
林耀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10—)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福建省古田县人。早年在家乡念完小学。1928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1932年获北平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同校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助教。1937—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翌年
全文:(1910—)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福建省古田县人。早年在家乡念完小学。1928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1932年获北平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同校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助教。1937—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翌年加入中国民族学会,任成都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兼代系主任。1946—1951年任北京燕京大学社会系主任,其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赴藏作社会调查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所藏族研究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以后曾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人类学研究会主席团成员、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林耀华注重社会实地调查研究,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同身居西南边陲的社会学者,如吴文藻、费孝通、李安宅等,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民族调查研究。《凉山夷家》是他在1943年暑期对川边凉山夷家的一部实地调查报告。他采用功能的观点,对凉山夷族的社会性质、家庭婚姻、社会的主要枢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研究少数民族的团结力与汉人相处的问题,对建立我国的民族学和人类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著作有《凉山夷家》(1947)、《从猿到人的研究》(1951)、《原始社会史教学大纲》(主编1956)等。
周孝培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字震九,一八九三年生,本县斜滩镇人。先代家境小康,至其父手寒落。童年曾在私塾读书,十二岁随父迁居福州,入闽县小学肄业,十五岁考入全闽高等学堂。在学时,老师教读《饮冰室文集》,讲解中外时事,知清廷腐败,外侮频仍,乃隐怀革命报国之志。辛亥福州光复后,他毅然投奔学生北伐军,出发往南京。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成
全文:字震九,一八九三年生,本县斜滩镇人。先代家境小康,至其父手寒落。童年曾在私塾读书,十二岁随父迁居福州,入闽县小学肄业,十五岁考入全闽高等学堂。在学时,老师教读《饮冰室文集》,讲解中外时事,知清廷腐败,外侮频仍,乃隐怀革命报国之志。辛亥福州光复后,他毅然投奔学生北伐军,出发往南京。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成立,改编为入伍生团,受训半年回闽。为期深造,他转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毕业。因其素志热爱边疆工作,故习骑兵,一九一九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骑科,派北京边防军第一师充骑兵团第四连排长。在服务期间考入日本陆军骑兵学校学习,一九二二年毕业。回国后,历任东北军张学良部骑兵第十四团连长、团副,第三混成旅参谋。一九二七年夏南返,任福建省防军教导团营长兼副团长,该团扩编为旅时,任团长兼副旅长,并代理旅长。一九三五年调任驻日大使馆陆军武官,至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后回国。抗战八年间,他始终在重庆军训部任骑兵副监并代兵监之职。一九四六年夏由重庆回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成立,军训部撤销,同年八月他被列为退役。 建国前夕,周孝培因失业,移家返榕。由刘通先生介绍参加“民联”(后改称“民革”)。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次,他读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后,畅谈学习心得:“这篇文章所列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真是一针见血,写得既深刻又生动”,并说:“反对自由主义,就是要克服自私自利思想,作一个忠诚、坦白、正直的革命战士”。一九五二年春,值“三反”运动高潮,他在“民革”中表现积极,曾多次到寿宁会馆宣传党的政策,发动同乡旅众认清形势,参加斗争。 周孝培秉性耿直,清廉自矢,从来不徇私情,反对以权谋私。他服务旧社会数十年,戎马天涯,军衔少将(并代理中将),但平日“晓然于义利之分,而严辨于几微之间”,不妄取分外一文,纯靠薪金收入,俭约维持生活。抗战时回乡,寄存族兄周克赉家皮箱两只,临行时,再三叮咛说:“此乃我一生血汗积蓄,请慎代保存”。解放后,族兄家担忧其箱内是否私存违法财物,乃私自开箱检查,原来箱内只有呢衣、西装及学习、服务的证件,这就是所谓“一生血汗”的积累。直到晚年,他依然两袖清风。借居榕城内兄的房屋,夫妇均赖儿子赡养以终。他对待家族亲人极端严肃,反对“裙风”。在旧社会,他虽有较高地位,但从来不愿为宗亲谋求一官半职。平日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如在教导团任职时,一次,在其部队工作的胞弟,因出差远途,缺乏盘川,犯私窃旅客钱财的错误,事发,他铁面无私,毫不庇袒,责以军棍,并禁闭三个月后撤职。后在军训部任职时,祖籍寿宁平溪村一位同宗,在闽北经商,与该地人发生争端,竟写信要求孝培函托当地政府予以撑腰和保护。他接信后,写了一封复信教育他,大意是:出门在外经商,应与群众和睦相处,如果真受欺负,可返梓地谋生,不宜在外闹事。对于子弟,周孝培主张:“务必重视知识,学点技术,自食其力,免于求人,无灾无难,过此一生”。他的三个孩子分别安排学工、学医,解放后成为技术骨干,为祖国、为人民作了有益的贡献。他曾自认:“因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夙抱济人利物之志”,坚守“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修身原则,因而他同情劳动人民,每遇雇乘车、轿或挑工,除给约定工钱之外,到达后还多给值一二成,以酬其劳。当年往返连江、罗源之间的劳工,受其惠者,无不交口称赞。 旧时代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派系纷争。周孝培秉性硁执,嫉恶如仇,不愿同流合污,也不肯溜须拍马,讨好官僚。最初他在国民党统治下工作十年,并未加入国民党。一九三八年由武汉撤退桂林,始集体加入国民党。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在南京登报通知重新登记党员,不登记者即取消党籍,他不登记,遂脱党。由于他不参加反动派系,落落寡交,因而横遭排斥,终成旧时代的牺牲者。 周孝培于一九七八年一月在福州病逝,终年八十六岁。
范式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原名范志明,字涤凡,号耀卿,1909年6月生于寿宁鳌阳。 范式人立志“拯民于水火”,故改名“拯民”、“洪泽”,1931年参加了叶秀藩组织的赤色农会,次年10月经叶秀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寿宁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33年春,他参与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武装组织——红带会。同年4月因身份暴露
全文:工作。 范式人是闽东创建工农红军、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的杰出领导人之一。1934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团成立,他历任指导员、教导员和闽东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转战闽东及闽浙边地区,打击国民党
林杨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62年生,博士,研究员,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国际陨石学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陨石学及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化学与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直从事陨
全文:

1962年生,博士,研究员,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国际陨石学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陨石学及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化学与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直从事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在极端还原陨石中首次发现超新星成因的氮化硅和新类型的超新星成因碳化硅;在陨石中首次发现灭绝核素36Cl存在的直接证据,给出太阳星云初始的(36Cl/35Cl)比值,不仅有力支持灭绝核素超新星爆发成因的理论,并且36Cl将成为研究太阳系早期低温过程的新的同位素时钟;发现新的富Ca, Al包体类型,揭示不同富Ca, Al包体之间的成因联系,构建了太阳星云早期的演化框图,提出不同化学群陨石富Ca, Al包体同成因和同来源的观点和证据;首次发现EL3型陨石,确证EH和EL群陨石具有独立的母体,揭示极端还原条件下星云凝聚和母体热变质的特征,建立了EH群母体撞击破碎再重新堆积的新模型;对火星和灶神星等特殊陨石开展研究,揭示它们各自复杂的岩浆演化、冲击变质等历史,并在火星陨石中发现多种次生矿物及其集合体。 其他研究方向还包括陨石的分类,陨石的冲击变质,地外物质的化学组成,地外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地质界线与地外撞击事件,以及南极陨石与宇宙尘的野外考察和回收等。 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 (010)62007112 电子邮件: LinYT@mail.igcas.ac.cn 网页: www.yunshi.ac.cn 代表性论文: Lin Y., Kimura M., Miao B., Dai D. and Monoi A. (2006). Petrographic comparison of refractory inclusions from different chemical groups of chondrites. Meteorit. Planet. Sci. 41, 67-81. Lin Y., Guan Y., Wang D., Kimura M. and Leshin L. A. (2005.) Petrogenesis of the New Lherzolitic Shergottite Grove Mountains 99027: Constraints of Petrography, Mineral Chemistry,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Meteorit. Planet. Sci. 40, 1599-1619. Lin Y., Guan Y., Leshin L. A., Ouyang Z., and Wang D. (2005) Short-lived chlorine-36 in a Ca-Al-rich inclusion from the Ningqiang carbonaceous chondrite. Pro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 1306-1311. Lin Y., Kimura M., Hiyagon H., and Monoi A. (2003) Unusually abundant refractory inclusions from Sahara 97159 (EH3):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other groups of chondrites. Geochim. Cosmochim. Acta 67, 4935-4948. Lin Y. and Kimura M. (2003) Ca-Al-rich inclusions from the Ningqiang meteorite: Continuous assemblages of the nebular condensates and genetic link to Type Bs. Geochim. Cosmochim. Acta 67, 2251-2267. Lin Y., Kimura M., and Wang D. (2003) Fassaites in compact Type A Ca-Al-rich inclusions in the Ningqiang carbonaceous chondrite: Evidence for heating event in the nebula. Meteorit. Planet. Sci. 38, 407-418. Lin Y. and El Goresy A. (200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paque phases in Qingzhen (EH3) and MAC 88136 (EL3): Representative of EH and EL parent bodies. Meteorit. Planet. Sci. 37, 577-599. Lin Y., Amari S., and Pravdivtseva O. (2002) Presolar grains from the Qingzhen (EH3) meteorite. Astrophys. J. 575, 257-263. Lin Y. and Kimura M. (2000) Two unusual Type B refractory inclusions in the Ningqiang carbonaceous chondrite: Evidence for relicts, xenoliths and multi-heating. Geochim. Cosmochim. Acta 64, 4031-4047.

陈心陶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04~1977)陈心陶,著名寄生虫学家,教授。福建省古田县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寄生虫一年,后转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比较病理学。1931年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35年岭大医学院成立,兼任寄生虫学和细
全文:(1904~1977)陈心陶,著名寄生虫学家,教授。福建省古田县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寄生虫一年,后转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比较病理学。1931年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35年岭大医学院成立,兼任寄生虫学和细菌学教授,代院长。 他主要从事肺吸虫(并殖吸虫)和动物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并对华枝睪吸虫和日本血吸虫进行探讨性研究。1935年为了探讨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和姜片虫不能寄生于人类的原因,以及该地区的肺吸虫和大陆地区的肺吸虫的关系,曾去台湾省流行区进行观察及调查。1938年,因中日战争爆发.岭南大学迁往香港,陈心陶除在岭大任教外,曾在香港大学病理系进行蠕虫研究。1942年在江西省前中正医学院任教,讲授寄生虫学及细菌学,兼任江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1946年又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负责培养生物系研究生。1948年赴美国华盛顿柏罗维罗蠕虫研究室、哈佛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参观学习。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1953年岭南大学医学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后改为中山医学院,以后一直在中山医学院任教,并兼任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热带病研究 所所长,广东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吸虫志》主编。 陈心陶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对肺吸虫(并殖吸虫)进行系统 研究,1940年发表了《怡乐村并殖吸虫》的论文,是我国肺吸虫分类学研究最早的较系统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至今仍被引为典范。解放后对肺吸虫继续进行了大重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些新种类,并对我国肺吸虫的种类、区系分布进行了探讨。从1951年开始,致力于消灭血吸虫病的研究,首先发现和确定广东省有血吸虫病流行,以后通过流行区调查,实验诊断,丁螺形态、生态学研究以及个体防护等科研实践,摸清了广东省血吸虫病流行基本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在研究丁螺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大面积低洼地区,结合农业生产进行围垦灭螺措施,把消灭血吸虫和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这些方法不仅在广东行之有效,而且在国内其它地区普遍采用,对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在恙螨的形态、分类、恙虫病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主要专著有:《医学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被评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研著作成果一等奖。还有《中国动物图谱》(扁形动物),由科学 出版社出版。晚年还主持《中国动物志》、《吸虫志》的编写工作。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