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林耀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10年3月生,福建古田人。现任北京市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族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顾问等职。1932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社会系,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40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曾历任昆明云南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全文:1910年3月生,福建古田人。现任北京市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族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顾问等职。1932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社会系,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40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曾历任昆明云南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系主任、民族研究所所长,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等职。主要著作有《金翼》(伦敦版,1947年)、《凉山彝家》(商务印书馆,1974年)、《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1958年俄文版,1966年德文版,1967年日文版)、《严复研究》(1933年)、《义序宗族研究》(1935年)、《贵州的少数民族》(1940年)、《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1951年)、《西藏社会概况》(1955年)、《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与费孝通合写,1957年)、《原始社会史》(主编,中华书局,1984年)、《汉系家庭公社形态研究》(1984年)、《民族学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合译有《世界史》(三联书店,1975年)、《六次危机》(商务印书馆,1972年)。松
吴国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51~ )江苏扬州人。1986年结业于第一届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现任《扬州日报》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会员,扬州市青年摄影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及成就:《山娃》、《青春的火花》、《小红帽》、《飞扬》分别入选江苏省第11届、第12届、第13届摄影艺术展览
全文:(1951~ )江苏扬州人。1986年结业于第一届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现任《扬州日报》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会员,扬州市青年摄影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及成就:《山娃》、《青春的火花》、《小红帽》、《飞扬》分别入选江苏省第11届、第12届、第13届摄影艺术展览;《纯情》入选上海第3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并获“广联清泉杯”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爱的奉献》获第3届中国地市州盟报摄影展览铜牌奖,入选全国第10届新闻摄影优秀作品展览;《飞扬》获《光与影》杂志摄影比赛一等奖;《你我都来尝一尝》、《同胞情谊》、《为灾区儿童募捐义演》入选砥柱中流1991中国抗洪救灾摄影纪实展览;《寓教于乐》入选第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30幅现代艺术人像被《辽宁青年》、《山西青年》、《青春》、《女友》、《女声》等20多家杂志封面刊用。辞条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论文《形式美刍议》参加扬州市第一届摄影理论研讨会,发表于《江南摄影报》。
阮英平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13—1948) 又名阮玉斋。福建福安人。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福安南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游击队长,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中共安得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治委员,闽东特委委员、组织部长、游击区办事处主任兼周墩中心县委书记,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
全文:(1913—1948) 又名阮玉斋。福建福安人。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福安南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游击队长,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中共安得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治委员,闽东特委委员、组织部长、游击区办事处主任兼周墩中心县委书记,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参与领导过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政治处主任。1938年赴延安学习,1939年返回皖新四军。历任军部政治协理员,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政治委员,第一旅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政治委员。随军转战苏北、苏中、浙西等地,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12月,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第一纵队一旅政治委员。1947年4月奉命调回福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任中共闽浙赣省委常委、军事部长、闽东特委书记等职。1948年2月3日,在福建宁德县北炭山不幸牺牲。
范式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09—1986·10·31) 原名范志明,字涤凡,号耀卿,又名范拯民,化名洪泽。出生于寿宁县。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寿宁县党组织创建人之一。1934年任闽东红军独立团政治指导员、教导员、秘书长(参谋长),为创建和发展闽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5年后是闽东游击区主要领导人
全文:(1909—1986·10·31) 原名范志明,字涤凡,号耀卿,又名范拯民,化名洪泽。出生于寿宁县。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寿宁县党组织创建人之一。1934年任闽东红军独立团政治指导员、教导员、秘书长(参谋长),为创建和发展闽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5年后是闽东游击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闽东特委委员、宣传部长、福(安)寿(宁)办事处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与叶飞、阮英平等领导人一起,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共同领导广大军民胜利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8月担任中共闽东特委和谈全权代表,始终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圆满完成国共停战合作抗日的谈判任务,促进了闽东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8年2月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主持新四军福州办事处工作。同年6月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常委、军事部长、组织部长。1939年7月当选为福建省出席中共“七大”代表,任福建省代表团团长。1945年4月出席了党的“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赴东北工作,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省政府主席和省军区副政委、政委,在稳定黑龙江局势、解决财政困难、支援东北及全国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5月调任江西省九江市军管会主任,全面领导了九江市的接管工作。同年6月至1952年9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主席、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省经济工作。此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共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福建省军区第一政委、省政协主席、邮电部顾问、党组成员。先后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候补代表,出席了党的“八大”、“十二大”。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0月31日因病逝世。
陈心陶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04~1977)陈心陶,著名寄生虫学家,教授。福建省古田县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寄生虫一年,后转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比较病理学。1931年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35年岭大医学院成立,兼任寄生虫学和细
全文:(1904~1977)陈心陶,著名寄生虫学家,教授。福建省古田县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寄生虫一年,后转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比较病理学。1931年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35年岭大医学院成立,兼任寄生虫学和细菌学教授,代院长。 他主要从事肺吸虫(并殖吸虫)和动物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并对华枝睪吸虫和日本血吸虫进行探讨性研究。1935年为了探讨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和姜片虫不能寄生于人类的原因,以及该地区的肺吸虫和大陆地区的肺吸虫的关系,曾去台湾省流行区进行观察及调查。1938年,因中日战争爆发.岭南大学迁往香港,陈心陶除在岭大任教外,曾在香港大学病理系进行蠕虫研究。1942年在江西省前中正医学院任教,讲授寄生虫学及细菌学,兼任江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1946年又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负责培养生物系研究生。1948年赴美国华盛顿柏罗维罗蠕虫研究室、哈佛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参观学习。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1953年岭南大学医学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后改为中山医学院,以后一直在中山医学院任教,并兼任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热带病研究 所所长,广东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吸虫志》主编。 陈心陶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对肺吸虫(并殖吸虫)进行系统 研究,1940年发表了《怡乐村并殖吸虫》的论文,是我国肺吸虫分类学研究最早的较系统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至今仍被引为典范。解放后对肺吸虫继续进行了大重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些新种类,并对我国肺吸虫的种类、区系分布进行了探讨。从1951年开始,致力于消灭血吸虫病的研究,首先发现和确定广东省有血吸虫病流行,以后通过流行区调查,实验诊断,丁螺形态、生态学研究以及个体防护等科研实践,摸清了广东省血吸虫病流行基本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在研究丁螺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大面积低洼地区,结合农业生产进行围垦灭螺措施,把消灭血吸虫和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这些方法不仅在广东行之有效,而且在国内其它地区普遍采用,对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在恙螨的形态、分类、恙虫病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主要专著有:《医学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被评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研著作成果一等奖。还有《中国动物图谱》(扁形动物),由科学 出版社出版。晚年还主持《中国动物志》、《吸虫志》的编写工作。
洪永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洪永安 (1845-1914),字梓青,商城县汪岗乡人。同治元年(1862)应征投多隆阿行营,追随穆图善西征甘、陕,镇压捻军及回民起义。因勇猛,由守备、游击、参将升至副将,加总兵衔。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穆图善任福州将军,洪梓青率旧部随从赴闽,管带凯字左营,驻守长门炮台。光绪十年(1884年)
全文:洪永安 (1845-1914),字梓青,商城县汪岗乡人。同治元年(1862)应征投多隆阿行营,追随穆图善西征甘、陕,镇压捻军及回民起义。因勇猛,由守备、游击、参将升至副将,加总兵衔。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穆图善任福州将军,洪梓青率旧部随从赴闽,管带凯字左营,驻守长门炮台。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闯入中国闽江口,近泊马江,于旧历八月二十三日发动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仓促拔锚应战,闽江水师全军覆没。次日法舰趁潮涨上驶,轰毁马尾造船厂,复驶向下游,轰击闽江两岸炮台。由于各炮台口皆对准下游,不能调转回击上游攻击之敌舰,沿江不守,兵无斗志,福州一夜数惊,东南震动。洪梓青料孤拔必取道长门东犯,召集全营官兵,慷慨誓师,与敌决一死战。他用计虚垒设伏,引诱法军。法军登陆夺垒,伏兵突出,洪梓青纵马挥刀,横冲敌阵,法军首尾不能相顾,丢下10余具尸体逃登军舰。洪梓青急驰炮台,指挥群炮齐轰法舰并亲燃巨炮击沉法舰一艘,余舰溃逃。捷报至京,清政府以"绷僧巴图鲁"记名,简放福建总兵。是年十一月,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洪梓青积极支持左的防务措施,分拨兵勇驻闽江要隘,增设炮台,构筑阻塞工事。在重要海口,树立铁柱,横以铁索。后又撤去闽江口水道标志,沿江布设水雷,坐镇长门,调度扼守,福建防务大为加强。法国舰队只能株守台湾基隆,不敢再犯闽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澎湖列岛,挑拨悍弁李文魁率党羽千余人内渡,窜犯厦门。洪梓青率福建毅字左军,将李文魁活捉斩首,击溃余党,稳住厦门局势。不久又调长门,兼统霆、凯等军各炮台。补漳州镇总兵因留防未赴,后任福宁镇总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调北洋军巡防营务处训练新建陆军,因素闻营务大权为袁世凯操纵,营务处徒有虚名,洪梓青力辞不就。后改任大名镇总兵,被清政府列为江北提督人选。受慈禧太后四次召见面加褒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福建水陆提督。 宣统三年(1911年),洪梓青以"老迈多病"上书辞官,卸任仅3天,辛亥革命成功,他挈眷回归商城。民国3年(1914年)腊月,白朗义军攻商城,洪梓青登城西门指挥防守,中流弹死,年69岁。北京政府按陆军中将赐恤。
习近平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习近平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为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知识青年,大队党支部书记。1975年10月至197
全文:习近平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69年1月至
洪永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洪永安(1845-1914),字梓青,商城县汪岗乡人。同治元年(1862)应征投多隆阿行营,追随穆图善西征甘、陕,镇压捻军及回民起义。因勇猛,由守备、游击、参将升至副将,加总兵衔。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穆图善任福州将军,洪梓青率旧部随从赴闽,管带凯字左营,驻守长门炮台。光绪十年(1884年)中
全文:洪永安(1845-1914),字梓青,商城县汪岗乡人。同治元年(1862)应征投多隆阿行营,追随穆图善西征甘、陕,镇压捻军及回民起义。因勇猛,由守备、游击、参将升至副将,加总兵衔。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穆图善任福州将军,洪梓青率旧部随从赴闽,管带凯字左营,驻守长门炮台。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闯入中国闽江口,近泊马江,于旧历八月二十三日发动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仓促拔锚应战,闽江水师全军覆没。次日法舰趁潮涨上驶,轰毁马尾造船厂,复驶向下游,轰击闽江两岸炮台。由于各炮台口皆对准下游,不能调转回击上游攻击之敌舰,沿江不守,兵无斗志,福州一夜数惊,东南震动。洪梓青料孤拔必取道长门东犯,召集全营官兵,慷慨誓师,与敌决一死战。他用计虚垒设伏,引诱法军。法军登陆夺垒,伏兵突出,洪梓青纵马挥刀,横冲敌阵,法军首尾不能相顾,丢下10余具尸体逃登军舰。洪梓青急驰炮台,指挥群炮齐轰法舰并亲燃巨炮击沉法舰一艘,余舰溃逃。捷报至京,清政府以"绷僧巴图鲁"记名,简放福建总兵。是年十一月,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洪梓青积极支持左的防务措施,分拨兵勇驻闽江要隘,增设炮台,构筑阻塞工事。在重要海口,树立铁柱,横以铁索。后又撤去闽江口水道标志,沿江布设水雷,坐镇长门,调度扼守,福建防务大为加强。法国舰队只能株守台湾基隆,不敢再犯闽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侵占台湾澎湖列岛,挑拨悍弁李文魁率党羽千余人内渡,窜犯厦门。洪梓青率福建毅字左军,将李文魁活捉斩首,击溃余党,稳住厦门局势。不久又调长门,兼统霆、凯等军各炮台。补漳州镇总兵因留防未赴,后任福宁镇总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调北洋军巡防营务处训练新建陆军,因素闻营务大权为袁世凯操纵,营务处徒有虚名,洪梓青力辞不就。后改任大名镇总兵,被清政府列为江北提督人选。受慈禧太后四次召见面加褒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福建水陆提督。宣统三年(1911年),洪梓青以"老迈多病"上书辞官,卸任仅3天,辛亥革命成功,他挈眷回归商城。民国3年(1914年)腊月,白朗义军攻商城,洪梓青登城西门指挥防守,中流弹死,年69岁。北京政府按陆军中将赐恤。
郑永年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     郑永年   郑永年,1962年出生, 浙江 余姚人, 新加坡 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
全文:     郑永年   郑永年,1962年出生, 浙江 余姚人, 新加坡 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历任 中国 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 英国 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个人简介     郑永年(1962年- ),现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 麦克阿瑟基金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MacArthur Foundation)(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 rthur Foundation)(2003 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个人经历     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修国际政治。1985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主修政治理论。198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1990年,先后任助教和讲师。1990年考取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詹姆斯一麦迪逊奖学金,同年进入该校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获政治学博士。同年获取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一麦克阿瑟博士后研究基金,前往 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底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工作。至2005年,历任该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所长 。2005年,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终身教授。    相关著作     先后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着作5部、中文着作8部。英文着作包括《技术赋权 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的事实联邦主义改革与中央地方关系的动力》( 世界科技书局,2007);《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和《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现代化、认同及其国际关系》(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等。主编学术著作11部,主要包括《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和新世界秩序》和《 中国的开放社会》等。     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和《 第三世界季刊》等国际学术刊物 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1999)和《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2003)。与他人合作共同主编了《 改革、立法与困境:中国的政治与社会》 ,出版于2000年;《 南巡与后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发展》(2001), 《 后江泽民时代领导集团》(2002), 《 江泽民时代的中国共产党》(2003)。    社会活动     郑永年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经常在报刊及其它媒体发表自己的评论。他在1997 年到2006年担任过 香港《 信报》的专栏作家,2004年开始在新加坡《 联合早报》撰写专栏。曾在中国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大国崛起》的大型纪录片中作为专家接受过 采访。他在该片中的一段评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引述如下:“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的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原音)“ 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呢,是不是sustainable,不是可持续的。”(第三集走向现代,原音)。    研究方向     郑永年于 北京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1985年)、政治科学硕士(1988年),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留学获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科学硕士和博士(1995年)。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 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 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    评论文章      郑永年:中国的政治改革向何处去?    郑永年     作者:郑永年     来源:联合早报网     来源日期:2010-10-12     各种迹象表明,目前 中国需要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永恒话题。基本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处于探索 时期。在政治改革遭受挫折之后,中国走上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道路 。在整个九十年代,经济改革是中国的主体性改革,在本世纪初十六大之后,社会改革又成为主体性改革。     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成为主体性改革并不是说政治改革不重要或者不存在。尽管八十年代政治改革不顺利,但领导层始终并没有放弃要政治改革。十五大提出要建立“法治”,把法治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而十七大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的途径和方法,即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或者社会民主。根据这些 既定目标,人们可以把政治改革概括为法治(或者宪政)+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或者社会民主)。     中国政治改革的左、右派观点     尽管实际改革的需求在上升,但无论是改革话语还是实践层面,中国社会对政 治改革的共识似乎越来越少。从近年来“左”“右”两派的争论及其争论对改革进程的影响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类似 邓小平南巡之前人们“左”“右”两派对 “市场经济”的争论的交织时期。     “左派”和“右派”(或者“自由派”)长期以来对政治改革处于无谓的争论之中。尽管两派的观点正好相反,但思路一模一样,两边针对的都是同一个“稻草人 ”。自由派一谈政治改革总离不开西方式“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他们把西方的看成是普世的。他们看到了中国的问题,就简单以为一旦选择西方道路就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或者形象一些说,他们是看着 苹果(西方)骂桔子( 中国),认为桔子没有救了,只有把桔子变成苹果才好。所以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就是把“桔子”变 成“苹果”。(应指出,他们中的一些也真诚相信“ 桔子”可以变成“苹果”)。     左派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立场明确,反对自由派所提倡的一切。在这个阵营中,很多人得了政治改革“恐惧症”。一旦谈及政治改革尤其是民主政治,就如临大敌。左派从心理上抵御民主,认为民主仅仅属于西方,中国并不需要。有些左派甚至把民主化看成是西方针对中国的一个“大阴谋”。(应当说,新左派中的一些人 反对西方式民主,但并不反对民主的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左派还是自由派,都是在脱离中国现实情况而空谈。自由派不看中国现实,牢牢抱着西方的民主教条。左派同样没有看到中国所面临的政治改革压力,看不到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一些人过于简单,为了和西方争口气( 争夺话语权),就不想看到中国体制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中国改革模式成功的一面, 而刻意忽视这个模式存在的问题。     两派的争论似乎显得越来越空,越来越情绪化。实际的问题在于,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就很难维持现存体制。最严重的是,不进则退。而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一条退路。     空谈误国,情绪误国。今天的局面要求人们抛弃并不存在的“ 稻草人”,实事 求是,回到改革开放早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路。政治改革如何进行 就必须着眼于中国现实。只有正视政治改革问题,才能看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找到政治改革的有效方法。在一般意义上,笼统地谈论政治改革已经变 得无济于事。      党政改革未尽全功     实际上,从中国本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来看,已经有相当多的经验供人们参考。政治改革要分解。民主化不是政治改革的全部内容。政治改革的含义远比民主化广,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而民主化只是其中一种国家制度。再者,民主化本身可以作进一步的分解,例如可以分成选举 民主、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等等。对政治改革的分解可以让人们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了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邓小平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一文所提出的基本政治体制 的建设,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就政治体制的建设来说,政治改革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空间。例如党政关系问题。这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八十年代提出党政分 开或者分工,但并不成功。后来不提了,但并不是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     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已经从革命党转型成为执政党,但实际上还是一个行政党。在一般意义上,所谓的执政党就是党产生一个政府,产生政府后让政府执政。而在中国,在所有主要方面,都是党亲自执政。党过度卷入行政事务,导致政治事务的“荒凉”。这是执政党作为改革主体其改革能力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因为党本身过度卷入行政,政府的管治水平提不高,经常是用政治方法替代专业精神。执政党如果继续忙于行政,不能确立主导政治事务的体制 ,而政府的专业水平不能提高,那么党政纠纷只能导致总体制度的继续弱化。     再如,邓小平以来,中国建立了退休制度,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立“政治退出”(political exit)制度,就是领导人退出政治领域的制度。往往的情况是“ 退而不休”,即使没有了正式的职位,各级领导还是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干预现任领导的事务,过度地制约着现任领导。这实际上是领导层政治责任不能明确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执政能力。在退休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建立政治退出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政治退出制度的缺失也通过其它途径影响着官员的政治责任。例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犯错误的官员经常被从一个职位调到另外一个职位,或者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又回来了。     民主化不是政治改革的全部,但政治改革并不能排斥民主化。执政党要通过政 治改革重新确立执政党的改革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现在的统治权很强大,但领导权很单薄。领导权如何得以确立和巩固?领导权是执政党继续领导改革的能力。当强人政治过去之后,执政党的领导权只能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      票决民主应从中央开始     领导权的微弱和中共党内没有改革共识有紧密的关系。党内没有共识和党内民主缺失有关。现在人们把党内民主理解成集体领导,但实际上很容易演变成没有人负责的局面。党内责任制必须得到建立。如何建立?党内民主不可避免,尤其是票决民主。票决民主要确立的是政治责任制。十七大已经在这方面走出了宝贵的一步,加速票决民主的制度化是必然的趋势。                 郑永年   除了政治责任制,党内民主还涉及到一个动员党内改革力量的问题。不是说党内没有改革力量,但党内的改革力量处于分散状态。 邓小平早就强调过,党内要有核心。没有核心,党的领导集体就会变成各种不同利益的组合。如果让不同利益互相制约,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个核心如何形成?在没有政治强人可以指定一个“核心”的条件下,这个核心必须通过党内民主来形成。     在各级地方层面,要大力推行参与式和协商式民主。票决民主先要在党内进行,主要解决党内责任制问题和权力交班问题。票决民主会强化中央的合法性和权威。如果票决民主先从地方进行,这会加速中央权威的衰落。地方选举表明地方权力机关的权力来自选民,而非上级政府。在地方政府是由选举产生的,而上级政府不是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就是上级政府权威的急剧下降,甚至丧失。相反,如果选举民主从中央开始,则有利于制约地方权力,防止地方主义的崛起。     从现有的村民选举的经验来看,在没有建设好现代国家制度之前,过早引入地方选举民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村民民主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应当好好总结,因为它们反映了选举民主所能出现的变形。例如,在家属势力很大的乡村,民主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此其一。选举出来的机构如何和党的机构共处。此其二。     但是,地方可以先行参与式和协商式民主。在这方面民主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 。选举式民主主要是为了产生地方组织或者说地方的接班人问题(或者权力继承问题 )。一旦在地方放开选举,就很难产生一个有效的政府。而参与式和协商式民主是为了改善现存地方政权。预算公开、公民社会建设等等都是地方民主的内容。这方面,地方民主可以大有作为。     同样,政治改革或者民主化也可以发生在处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各种国家政治体制层面。这方面,中国基本国家制度已经存在,改革的目标就 是要改进或者改善。现存制度主要包括人大、政协和司法。 人大和 政协是代表机构。“ 三个代表”理论提出后,人们开始重视人民代表的利益代表问题。这方面有所进步,主要是人大和政协代表的意见表达方面。但是制度和政策层面有很多问题仍有待于解决。例如,如何建立代表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如果代表和其所代表的人民 没有关系,那么代表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改进代表的产生和代表办法?有人提出人大代表不能以个人身份代表人民的利益,那么人大作为整体又如何能代表人民的利 益呢?就代表方面,一些新的实践正在出现。积极的做法应当是考量如何改进这些实践,而不是简单否定这些实践。因为,否定是产生不了新制度的。      关于司法独立问题     这里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司法独立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也可以加以理性的讨论。司法不能独立就是司法政治化。这已经产生了无穷的问题。司法是任何社会基本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这个防线如果失守,那么基本社会正义就会 荡然无存。中国目前就面临这样的情况。掌权者可以通过权力,有钱者可以通过金 钱把司法程序“政治化”。     司法系统是中国社会最为腐败的部门之一。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主要也体现在司法方面。实际上,如果掌权者或者有钱者可以把司法政治化,人民或者被统治者也可以这样做。人民不相信司法、不服司法,往往通过其它政治化的方式来求助问题的解决,例如集会、游行、抗议、暴力等等。政府一旦面临这种情况,也就难以 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这样,你来我往,法律成为谁也不认同其权威的一纸空文和儿戏。     法律权威得不到确立,国家治理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怎么办?执政党可以控制立 法,但必须让司法相对独立。法律是政治力量意志的体现,这是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反映了法律的现实情况。就是说,政治力量必然把自己的政治意志体现在法律层面。但这可以通过控制立法来达到。如果执政党不满足于某一法律,那么就可以修改法律,甚至废除法律。当然,也可以就新的情况制定新的法律。但是一旦法律到位,那么政治就要休止,就必须让专业法律人员来司法。如果把这个过程也政治化了,执政党和人民之间就失去了宝贵的中间地带。司法相对独立是中国走向法治的第一步。而基本国家制度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法治。     法治、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中国的政治改革可以沿着这些已经出现的改革话 语前行。无论是自由派的幻想主义和左派的恐惧主义,都没有出路。今天,无论左派还是自由派,都可以动员到一定的力量来阻碍任何一项他们不认可的政治改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党的领导高层对政治改革不能达成共识,而屈从于空洞的争论,那么只能延误改革,造成不堪的后果。    个人博客      http://zyn.caogen.com/
范式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原名范志明,字涤凡,号耀卿,1909年6月生于寿宁鳌阳。 范式人立志“拯民于水火”,故改名“拯民”、“洪泽”,1931年参加了叶秀藩组织的赤色农会,次年10月经叶秀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寿宁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33年春,他参与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武装组织——红带会。同年4月因身份暴露
全文:工作。 范式人是闽东创建工农红军、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的杰出领导人之一。1934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团成立,他历任指导员、教导员和闽东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转战闽东及闽浙边地区,打击国民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