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百越文化的差异性
作者: 王克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渊源关系  文化差异性  几何印纹陶  百越文化  悬棺葬  百越民族  文化特征  有肩石斧  史学界  干栏式建筑 
描述: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许多不同民族的泛称,它们之间渊源关系极为复杂,因此,在考证百越文化特征共性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其文化差异性。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百越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几何印纹陶文化,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悬棺葬等,;似乎成为接近定
“可萨”初探
作者: 王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突厥  中国史  可萨  铁勒  拜占庭  阿拉伯  悬棺葬  丝绸之路  西域图记  敦煌吐鲁番文书 
描述:可萨源于铁勒。7世纪初曾以里海、黑海为中心建一强大汗国,11世纪被俄罗斯人征服。可萨势盛时,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与拜占庭、西突厥汗国、波斯及阿拉伯等国发生关系,并一度作为丝路贸易的中介者,活跃于丝绸之路上,使丝路在7—9世纪间得以在里海、高加索北地带繁荣一时。
汉语古今同形双音合成词的词汇化问题
作者: 黄献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今同形双音合成词  汉语词汇化  语义  结构 
描述:汉语古双音合成词与现代双音合成词有演变发展关系,即汉语词汇化过程。词汇性成分构成的短语演变为双音合成词是以具备语音性质、语法性质、词汇性质为条件的。在汉语词汇化过程中,古今同形双音合成词主要在语义和结构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黄庭坚号“山谷”考辨
作者: 龙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庭坚  临济宗  《题山谷石牛洞》 
描述:黄庭坚号“山谷” ,已为大家耳熟能详 ,对于他取号的时间与背景 ,历代也不乏记载与说明 ,但此号中的禅学背景与蕴涵的禅学意义 ,尚不为人所注意。本文从分析黄庭坚的《题山谷石牛洞》诗入手 ,指出他和禅宗 ,特别是与临济宗的关系。这对理解黄庭坚的思想应该不无意义
黄庭坚号“山谷”考辨
作者: 龙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禅学背景  禅学意义  黄庭坚《题山谷石牛洞》  取号缘由  临济宗 
描述:黄庭坚号“山谷”,已为大有耳熟能详,对于他取号的时间与背景,历代也不乏记载与说明,但此号中的禅学背景与蕴涵的禅学意义,尚不为所注意,本文从分析黄庭坚的《题五谷石牛洞》诗入手,指出他和禅宗,特别是与临济宗的关系。这对理解黄庭坚的思想应该不无意义。
全真道研究综述
作者: 王晓颖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全真教龙门派  王重阳  研究成果  道教史  教学研究  道教仪式  内丹心性学  全真道  金元时期  丘处机 
描述: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在全真道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在国内,除了陈垣先生的著作外,郑素春《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着重研究蒙古帝国时期(1206-1259)全真道与汉廷的关系;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版)阐发
李道谦与全真道
作者: 张应超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金石略  王重阳  早期历史  道家  辑录整理  终南山  水仙  《全金元词》  史料价值  全真道教 
描述:李道谦与全真道张应超在全真道教流传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李道谦是一位有过多方面贡献的高道。他对全真道教早期历史资料的辑录整理,对全真道教义、教理的传授,对教内事务的管理,对全真道与当时社会中官民关系的协调,对道教宫观的修葺兴建,乃至对教外的社会公益事业...
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
作者: 雷友根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宗教政策  人文景观  道教活动  宋徽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抱朴子》  葛仙山  葛玄  铅山县 
描述: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雷友根长期以来,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相传自从葛玄于三国时云游到铅山,登上云岗山(后改为葛仙山)修道,并仙逝于此后,铅山道教年益昌盛。据明万历《铅书》记载说:“铅山邑小,而道集其大”。至明时已有道观17座,其中...
司马承祯道教哲学思想之探析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司马承祯  道性论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系统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并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构建了司马承祯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论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思想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道性论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上页 1 2 3 ... 17 18 19 ... 21 22 23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