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徐秉锟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孢子虫的生物学与致病特性,病媒恙螨形态分类、实验生态、流行与防治。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三个项目奖、1
全文:

男1923年12月出生,1948年毕业于岭南大学研究院理科硕士学位,现任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寄生虫学研究所所长、第一军医大学名誉教授。科研项目为蠕虫生态与流行病学,弓形虫与肺孢子虫的生物学与致病特性,病媒恙螨形态分类、实验生态、流行与防治。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三个项目奖、1985年国家消灭血吸虫病立功奖、1988年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人体寄生虫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一、二、三版、《英汉医学冠名名词词典》、《人体寄生虫电镜图谱》、《寄生虫学和寄生虫药词典》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学》等约500万字的专著。创办和主编《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任参考书《人体寄生虫学》和《人畜共患疾病杂志》副主编。通讯地址: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陈文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陈文华,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农业考古》杂志主编。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年创办《农业考古》杂志。年出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农业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农业技
全文:陈文华,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农业考古》杂志主编。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年创办《农业考古》杂志。年出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农业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合作,农业出版社)年出版《中国稻作的起源》(日本六兴出版社)并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年出版论文集《论农业考古》(江西教育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农业出版社)并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年出版《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技出版社)。主要论文有:《试论我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年第期;《试论我国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农业考古》年期等。年以来多次出访日、英、法等国。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陈心陶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04—1977)寄生虫学家。福建古田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1931年回国,先后任岭南大学教授、江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他对肺吸虫(并殖吸虫)进行了系统研究,1940年发表了《怡乐并殖吸虫》的论文,是我国肺吸虫分类学研究最早的较系统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
全文:(1904—1977)寄生虫学家。福建古田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1931年回国,先后任岭南大学教授、江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他对肺吸虫(并殖吸虫)进行了系统研究,1940年发表了《怡乐并殖吸虫》的论文,是我国肺吸虫分类学研究最早的较系统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华南医学院和中山医学院教授、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广东省热带病研究所所长,广东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中共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动物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血吸虫志》主编。他致力于血吸虫病的研究,对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肺吸虫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发现了新的肺吸虫种类,特别是发现了我国人体肺吸虫的新病源体——斯氏狸殖吸虫,并对我国肺吸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作出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此外,在恙螨的形态和分类、恙虫病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主要专著有《医学寄生虫学》、《中国动物图谱(扇形动物)》。
刘国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刘国光,经济学家,1923年11月23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简 介: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旋即转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48年9月转到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当研究生,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
全文:刘国光,经济学家,1923年11月23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简 介: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旋即转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48年9月转到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当研究生,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入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所学术秘书、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和主编、副所长、所长等职务。1975年-1980年被借调参与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工作。1981年1982年期间,兼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1982年-1993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93年11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期间1993年-1998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大学教授。曾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长等职。1988年5月27日被波兰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外国院士。2001年9月20日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荣誉博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著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主编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等。评 价:刘国光教授是当代中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多年来,他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成就非凡。特别是1978年以后,在兼收并蓄现代东、西方经济理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而深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979年,在被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圈定为“标兵文章”并在党内传阅学习,后来发表于《经济研究》的《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文中,他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对旧体制的弊端进行透彻的批判,对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经济学进行有效的排除;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必然走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计划应是指导性计划,主要调节宏观层次,市场主要调节微观层次等;这些观点为后来中国理论界确立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作出了前瞻性贡献。1982年9月,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一文中,他率先提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价格趋向合理化,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的观点;这一观点当时曾受到保守观点的批判,但后来改革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政策性通货膨胀势头,他和一些经济学家敏锐地洞察到这将妨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为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环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1987年我国理论界和宏观决策界就1988-1995年中期改革思路的讨论中,针对当时部分同志主张改革和发展都要快速推进、用“适度通货膨胀,支持高经济增长的论点,在他主持和倡导下,以他为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了以整顿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深化改革的著名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已被1988年7—8月的抢购风潮和1988年9月以后实施的“治、整、改策略”从反、正两方面予以证实。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吨,他又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更新,应成为经济工作始终关注和决策的重要内容”。此外,他在诸如国有企业改革、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国家宏观调控、金融体制改革等几乎每一个改革方面都有重要的利润建树。由于他的理论正确反映和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使之不仅广为经济学界所推崇,而且成为直接影响政府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他本人则成为一名具有超前改革意识的政府高级顾问和经济掌界德高望重的—代宗师。刘国光教授治学严谨求实,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应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当代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的信念和目标是为富国强民而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虽然他在学术界上已硕果累累,他仍在追求经济科学真谛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奋进不止,利用繁忙的公务之余、频繁的应邀讲学之隙,研判经济形势、剖析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不懈地为推进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而无私地奉献其渊博的智慧。主要著作:《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南斯拉夫的计划与市场》、《论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苏联东欧几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刘国光选集》、《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改革、稳定、发展》、《刘国光经济文选》、《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走向一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改革》、《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刘国光自选集》、《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等。
陈心陶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04~1977)陈心陶,著名寄生虫学家,教授。福建省古田县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寄生虫一年,后转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比较病理学。1931年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35年岭大医学院成立,兼任寄生虫学和细
全文:(1904~1977)陈心陶,著名寄生虫学家,教授。福建省古田县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专攻寄生虫一年,后转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比较病理学。1931年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授,曾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35年岭大医学院成立,兼任寄生虫学和细菌学教授,代院长。 他主要从事肺吸虫(并殖吸虫)和动物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并对华枝睪吸虫和日本血吸虫进行探讨性研究。1935年为了探讨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和姜片虫不能寄生于人类的原因,以及该地区的肺吸虫和大陆地区的肺吸虫的关系,曾去台湾省流行区进行观察及调查。1938年,因中日战争爆发.岭南大学迁往香港,陈心陶除在岭大任教外,曾在香港大学病理系进行蠕虫研究。1942年在江西省前中正医学院任教,讲授寄生虫学及细菌学,兼任江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1946年又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负责培养生物系研究生。1948年赴美国华盛顿柏罗维罗蠕虫研究室、哈佛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参观学习。回国后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1953年岭南大学医学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后改为中山医学院,以后一直在中山医学院任教,并兼任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热带病研究 所所长,广东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吸虫志》主编。 陈心陶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对肺吸虫(并殖吸虫)进行系统 研究,1940年发表了《怡乐村并殖吸虫》的论文,是我国肺吸虫分类学研究最早的较系统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至今仍被引为典范。解放后对肺吸虫继续进行了大重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些新种类,并对我国肺吸虫的种类、区系分布进行了探讨。从1951年开始,致力于消灭血吸虫病的研究,首先发现和确定广东省有血吸虫病流行,以后通过流行区调查,实验诊断,丁螺形态、生态学研究以及个体防护等科研实践,摸清了广东省血吸虫病流行基本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在研究丁螺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大面积低洼地区,结合农业生产进行围垦灭螺措施,把消灭血吸虫和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这些方法不仅在广东行之有效,而且在国内其它地区普遍采用,对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在恙螨的形态、分类、恙虫病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主要专著有:《医学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被评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研著作成果一等奖。还有《中国动物图谱》(扁形动物),由科学 出版社出版。晚年还主持《中国动物志》、《吸虫志》的编写工作。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