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豫南民间道教音乐及其功能刍议
作者: 金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功能  民间道教音乐  豫南 
描述:豫南地处南北之交,全真道教之南浸,正一道教之北渗,豫南其必经之地。豫南道教既有全真道教也有正一道教。全真道教主要在宫观,正一道教主要散居在民间。正一道教以其民间性而被称做火居道。豫南民间火居道的音乐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有乐神、娱人、德教三大功能。
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道教传统的形成
作者: 李留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宋  道教传统  玉真公主  王屋山  司马承祯 
描述:王屋山作为天下第一洞天而闻名于世。唐代中期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玉真公主王屋山道教兴起的核心人物,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极大提升了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后世道士对于司马承祯的不断强调使王屋山道教传统最终形成。金元新道教的复兴即以唐宋的道教传统为基础。
道教第三大洞天考释
作者: 王纯五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和郡县图志》  道教文化  太玄  严君平  崇州市  道教史  《云笈七签》  西倾山  都江堰市  司马承祯 
描述:道教第三大洞天考释王纯五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三大洞天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宋代张君房所辑道书《云笈七签〗》卷27引初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说:“第三西城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太玄总真之天,未详所在。《登真隐诀》云疑终南太一山属,上宰王君治之...
略论陈靖姑文化的多重内涵及其意义
作者: 游友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女神  民俗信仰  道教文化  民间神  文学形象 
描述:陈靖姑民间神、女神、妇幼保护神、生命之神。陈靖姑文化发扬了道教文化积极进取、生机勃发的一面;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创作对陈靖姑文化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民俗信仰使陈靖姑文化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在闽地,出现陈靖姑与妈祖这两个保护神、女神,实属一大文化景观。
论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文化的生态意蕴
作者: 马桂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蒙古草原  自然崇拜  生态意蕴 
描述:蒙古草原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尤其其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文化,生态意蕴十足。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有其现实的生态基础,乃人与自然沟通的特殊方式,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无限伦理关怀,对今天的启迪不可小觑。
“光华寮”案:日本能否信守“一个中国”原则?
作者: 张伯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最高法院  中国留学生  原则  中华民国  两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法  外交关系  代表权  台湾当局 
描述:1月23日,日本最高法院向光华寮一案的诉讼代理人发出了“具有中国代表权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的意见征求信,重新审理台湾胜诉的二审判决。人们普遍关注:在曾引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日外交关系最大一次摩擦的“光华寮”案上,日本能否信守“一个中国”的原则?
听,茶哭的声音
作者: 潘向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公害茶叶  茶具  推销  女服务员  声音  绿茶  香气  功夫茶  表演  茶艺馆 
描述:在一个著名风景区,我们一行人被带到一个茶艺馆。那是一个名茶产地,所以我们自然怀着期待。茶艺馆的规模和装潢还说得过去,女服务员都穿着印花的对襟衫,个个眉清目秀。我们被请进一间茶艺表演室,里面有张高桌子,上面有茶具,桌子对面几排椅子和茶几,我们就坐下了。一个姑
泥土变成电
作者: 钰涵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本原理  生物武器  电子  电能  有机物  醋酸盐  微生物 
描述:你可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士兵们会穿上一种含有微生物的马夹,而这种微生物就是一种生物武器;或者可以发射生物武器的无人操纵的潜水艇和水下感知装置。由马萨赛诸州大学的微生物学家们主持的这一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可以把在海底很容易发现的有机物转变成电能。
林耀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林耀华先生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2000年11月27日逝世,享年91岁。林耀华先生于1910年3月27日生在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一代宗师,学界泰斗。1910生于福建古田。1935年在北平
全文:的《原始社会史》中国阐述原始社会史最为详尽的一部学术著作。他的许多民族学论文辑成《民族学研究》一书,对原始社会史分期、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民族学研究方向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其学术成就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周孝培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字震九,一八九三年生,本县斜滩镇人。先代家境小康,至其父手寒落。童年曾在私塾读书,十二岁随父迁居福州,入闽县小学肄业,十五岁考入全闽高等学堂。在学时,老师教读《饮冰室文集》,讲解中外时事,知清廷腐败,外侮频仍,乃隐怀革命报国之志。辛亥福州光复后,他毅然投奔学生北伐军,出发往南京。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成
全文:发生争端,竟写信要求孝培函托当地政府予以撑腰和保护。他接信后,写了一封复信教育他,大意:出门在外经商,应与群众和睦相处,如果真受欺负,可返梓地谋生,不宜在外闹事。对于子弟,周孝培主张:“务必重视知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