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桂发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
描述:(1280年左右在世)元代学者。字德馨。其先浙江杭州人,迁居京口。本为宋太学生。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与临安学生叶李、萧规等83人上书,揭露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之罪。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入元后,应召授镇江路儒学教授,后调淮东道儒学副提举。
-
全文:(1280年左右在世)元代学者。字德馨。其先浙江杭州人,迁居京口。本为宋太学生。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与临安学生叶李、萧规等83人上书,揭露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之罪。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入元后,应召授镇江路儒学教授,后调淮东道儒学副提举。
-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
-
作者:
王志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明中叶以后 全真教 王常月 道教 宗教信仰 明清之际 正一道 全真道 民族矛盾
-
描述: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王志忠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宗教发展的历史,宗教的兴盛与衰落,每与社会危机之严重与缓和密切相关。在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之时,宗教平缓地持续发展;一旦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频繁,民生凋敝,则宗教超常迅猛发展,...
-
太监·乐舞生·道教:《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片断
-
作者:
李养正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玄天上帝 龙门派 霍山 道教 白云观 道士 光绪年间 太监 全真道 明成祖
-
描述:在明清代道教宗派中,有全真道分支岔派“霍山派”、正一道分支岔派“宣真派”。此两派以其特殊性及其活动局限性,一般少为人知,故而亦少见有资料述其源流。为俾补道教历史资料,兹就余所见闻,略为记述。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热潮中,北京市寺庙管理组也对市...
-
千年道教圣地—铅山葛仙祠
-
作者:
宁明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教圣地 仙翁 宗教活动 大雄宝殿 葛仙山 葛玄 铅山县 建筑面积 砍柴人 送子观音
-
描述:千年道教圣地—铅山葛仙祠□宁明伦葛仙祠位于江西铅山县境中偏南的杨林乡境内的葛仙山(原名云岗山)上,该山是千里武夷山的一大支脉,主峰高1096.3米,峰峦环簇,林木葱郁,风光绮丽,云海茫茫,气候宜人。明赵梧赞它“与九华山、黄山、仙都、雁荡、巫峡诸山同为...
-
司马承祯道教哲学思想之探析
-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司马承祯 道性论
-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系统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并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构建了司马承祯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
论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思想
-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道性论
-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
论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心思想
-
作者:
马琨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本体论 道性论
-
描述: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
道教洞天福地:霍童山
-
作者:
万方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宁德 唐五代 洞天 道教 载道 道士 武夷山 杜光庭 霍童山 司马承祯
-
描述:霍童山位于福建宁德市,与武夷山齐名,为唐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所载道教三十六洞天中之第一洞天"霍林洞天"。该山初称霍山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为"周时霍桐真人栖真之地",故名"霍桐山"
-
论吴筠的道教哲学思想
-
作者:
李刚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修道方法 宇宙观 认识论 吴筠 生命观 道教哲学
-
描述: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可操作的修道方法论、生命观和认识论这三个方面阐释了 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吴筠的道教哲学思想,认为这些思想与唐代另一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祯的思想 较为接近,体现了唐代道教主流派──上清派的理论水平。
-
摩尼教帕提亚语赞美组诗《胡亚达曼》译释
-
作者:
芮传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帕提亚语文书 粟特语文书 突厥语文书 胡亚达曼
-
描述:《胡亚达曼》是帕提亚语的赞美组诗,是摩尼教的重要文书之一,百年之前发现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本文将帕提亚语的组诗及其粟特语和突厥语的若干译文残片译成汉文,并对某些关键和重要词汇作出详细的解释或辨析,大体上展示了组诗的内容结构和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