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庆元木拱廊桥
-
作者:
吴积雷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木拱廊桥 民俗
-
描述:被桥梁界誉为“活化石”的木拱廊桥,以其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造型形成独特的山地人文景观。其蕴涵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以浙江庆元木拱廊桥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观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侧重探讨其禁忌、祭祀和风水方面的文化内涵。
-
在海西发展背景下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对策研究
-
作者:
赵兵 苏林宁 吴丽珠 茹晶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西 木拱廊桥 保护
-
描述: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闽浙两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区域人民特殊的历史情感。本文针对福建浙江两省木拱廊桥的现状,从廊桥营造体系保护到廊桥实体保护两个方面出发,论述了木拱廊桥保护研究的对策。
-
黎平县高屯外镇获首届贵州最美茶乡
-
作者:
石伟昌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生桥 黎平县 民族风情 贵州 茶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油茶 国家级森林公园
-
描述:最近,贵州黎平县高屯镇获首届“贵州最美茶乡”称号。高屯镇以悠久的饮用茶历史、多彩的民族风情、秀丽的万亩茶海、爽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革命先烈们走过的红军桥一世界之最的天生桥、侗乡“三道打油茶”、拦路敬茶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侗族大歌等获考评团的好评。
-
从土家族哭嫁歌看土家妇女世界
-
作者:
钟丽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妇女 演变 土家族 哭嫁
-
描述:哭嫁是一种特殊的婚俗现象,哭嫁歌乃是这种特殊婚俗的特定产物。土家族的哭嫁歌不仅是土家人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是我国音乐艺术界绮丽的瑰宝。文章试图通过对土家族哭嫁歌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歌词所反映的情感内容以及哭嫁的演变、反映土家族的妇女世界。
-
风光旖旎哭嫁歌:对于湘西地区《土家族哭嫁歌》的非遗考察
-
作者:
田文婷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内涵与价值 濒危状况与保护 土家族哭嫁习俗与哭嫁歌
-
描述:哭嫁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区别具特色的婚俗之一,哭嫁歌作为这种婚俗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文章试图通过将哭嫁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来考察哭嫁习俗及哭嫁歌的基本内容、文化内涵及价值、濒危现状及保护等内容。
-
《说文解字》双音词训释研究
-
作者:
张风岭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音词 训释 《说文解字》
-
描述:《说文解字》作为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第一部字书,以训释单音词为主,但也训释了一部分双音词。本文就对此书中的双音词训释加以研究,总结出其释义方法和释义规律,以能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也为后世字典词典的编纂提供些许借鉴。
-
“道医国手”王泰科 解密武当养生奥妙
-
作者:
朱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当 太和宫 清修 物质文化遗产 紫霄宫 全真道 动功 内丹 道长 悬壶济世
-
描述:【核心提示】被誉为“道医国手”的武当山道医王泰科,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道教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悬壶济世,勤于布道的他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位病人;他诊疗从不收费,药费也只收个本钱。王泰科源于日常朴素的武当养生秘笈,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
妈祖“天后宫”保护遭遇尴尬历史问题
-
作者:
牟财源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渊源 历史问题 海峡两岸 妈祖文化 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 学术研讨会 天后宫
-
描述:2009年12月12日,来自海峡两岸的6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宁波,举行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围绕妈祖信俗与世界文化遗产、海峡两岸妈祖信俗历史渊源以及浙东妈祖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三个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然而,广东海丰县的龙山妈祖天后宫却并
-
闽台妈祖题材创作的音乐体裁及特点分析
-
作者:
陈美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妈祖音乐 特征 类型
-
描述:妈祖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音乐作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歌颂着妈祖的丰功伟绩。从闽台妈祖文化背景下有关妈祖活动音乐及作品入手,对闽台以妈祖题材创作的音乐体裁进行归属,并归纳分析出现代妈祖音乐的艺术特征。
-
林耀华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
描述:(1910—)中国当代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福建古田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系。1937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1年归国,先后任云南大学社会系教授、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兼主任。1952年后,执教中央民族学院,历任研究部藏族研究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
-
全文:(1910—)中国当代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福建古田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系。1937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1年归国,先后任云南大学社会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