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积翁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
描述:王都中之父。仕宋为宝章阁学士、福建制置使。至元十三年(1276),以全闽八郡图籍献干忽必烈。为刑部尚书、福建道宣慰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不久,又以国信使身份,宣谕日本,途经海上遇害。(184/4229)
-
全文:王都中之父。仕宋为宝章阁学士、福建制置使。至元十三年(1276),以全闽八郡图籍献干忽必烈。为刑部尚书、福建道宣慰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不久,又以国信使身份,宣谕日本,途经海上遇害。(184/4229)
-
张良弼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
描述:(?—1931)中国现代教育家。字佑卿。河北获鹿人。早年曾与高步瀛赴日本研究教育,毕业后任河北省视学。初在保定创设补习学校,教育大龄失学者。不久任直隶(今河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校长。著有《职业教育》等。
-
全文:(?—1931)中国现代教育家。字佑卿。河北获鹿人。早年曾与高步瀛赴日本研究教育,毕业后任河北省视学。初在保定创设补习学校,教育大龄失学者。不久任直隶(今河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校长。著有《职业教育》等。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日本关于神道教本质的学说:国学与近代宗教学的“相遇”
-
作者:
刘琳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 天皇制 近代国学 神道
-
描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日本关于神道教本质的学说:国学与近代宗教学的“相遇”
-
叶克守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
描述:叶克守福鼎人。年月参加革命。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连长、营团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福建庶区副司令员等职。曾参加闽东游击战争」日战争时期,参加黄桥、上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苏中、淮海
-
全文:叶克守福鼎人。年月参加革命。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连长、营团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福建庶区副司令员等职。曾参加闽东游击战争」日战争时期,参加黄桥、上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苏中、淮海
-
李凡夫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
描述:(1906—1967)笔名陈兴福,男,汉族,出生于广州市沣塘乡。20年代参加“赤社”(后改名“尺社”,留学日本画家组成的社团)。1935年任广州《公评报》漫画专栏编辑,创作发表连环漫画《大官》和《何老大》,对广东漫画界产生过广泛影响。1936年作品参加全国第一次漫画展(地点广州禺山中学),1938年
-
全文:(1906—1967)笔名陈兴福,男,汉族,出生于广州市沣塘乡。20年代参加“赤社”(后改名“尺社”,留学日本画家组成的社团)。1935年任广州《公评报》漫画专栏编辑,创作发表连环漫画《大官》和《何
-
与自卑较量:解构苏曼殊
-
作者:
张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曹洞宗 自卑 私塾教育 日本人 苏曼殊 六榕寺
-
描述:苏曼殊,原籍香山县沥溪村(今属珠海),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元(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英国茶行的香山籍买办,母亲是日本人。六岁时开始在沥溪接受私塾教育,十三岁便在广州六榕寺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并嗣受
-
论日语谚语中的自然崇拜
-
作者:
刘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崇拜 日语谚语
-
描述: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初的宗教形式。谚语则是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结晶,是一国语言的精髓。日本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日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和自然相关的,体现着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民族性。
-
浅谈《源氏物语》中的自然情怀
-
作者:
宁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崇拜 自然祭祀 自然景色 《源氏物语》
-
描述:《源氏物语》成书于平安时期,以其为代表的日本古典文学在往后的数百年间渐渐改变了日本人的内在情感,一个民族也逐渐展现出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色。其中的自然情怀在诸多方面更是影响深远。文章以其自然情怀为重点,主要通过自然崇拜描写和自然景色描写两方面进行研究。
-
光华寮事件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日 平方米 法律纠纷 日本法 学生宿舍 京都市 中国 国家财产 错误判决 五层楼房
-
描述:因日本法院对中国国家财产光华寮学生宿舍错误判决而引起的中日间重大政治、法律纠纷。光华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的一所五层楼房,占地面积992.58平方米。二次大战后,当时
-
光华寮事件
-
作者:
孛·额勒斯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下岗工人 摩托车 大草原 巴布 银行 蒙古包 草地 拖拉机 主任 小说
-
描述:因日本法院对中国国家财产光华寮学生宿舍错误判决而引起的中日间重大政治、法律纠纷。光华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的一所五层楼房,占地面积992.58平方米。二次大战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