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古寺极乐访济平
作者: 葛秀 邵国兴 郭朝歌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协会  观雾山  江苏省淮安市  极乐  佛教文化  宗教信仰自由  平法  爱国爱教  古寺  江油市 
描述:古寺极乐访济平□葛秀邵国兴郭朝济平法师是极乐寺现任住持。初春一日,我们来到座落于江油武都镇观雾山腰的极乐寺,拜见这位爱国爱家、扶贫济困的济平法师。由于临近农历2月19日的观音会,山道上挤满了前来极乐寺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我们拾级而上,走得大汗淋沥,...
孤独者的狂欢:谈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心境
作者: 李春芳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孤独感  李白  杜甫  诗歌  敬亭山  盛唐文化  孤独者  心境  天才诗人  司马承祯 
描述:李白是唐代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往往被人冠以"仙"的称呼。如司马承祯以为李白有"仙风道骨",贺知章惊呼李白为"谪仙人",杜甫更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即酒仙,而以诗名世的
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李白的道缘与游仙诗境
作者: 李喜燕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仙道  李白  神仙  诗歌创作  元丹丘  游仙  诗境  司马承祯 
描述: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李白的诗中多有神仙、紫霞、
泰顺马灯舞的基本形态及保护对策
作者: 林彩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灯  编队形式  形象  音乐旋律  歌词内容  民间艺术  基本形态  表演队  自注  保护对策 
描述:泰顺马灯舞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清代董正榆的《新正七咏》中有一首咏马灯:制成款段剪春罗,红影灯中走翠娥,看到扬鞭回勒处,关心叠唱送郎。并自注四竹马裁纱为之,用童子八人,三装为胡儿骑、三施朱傅粉,峨髻簪花朵骑作女装,二则徒步执鞭左右之若干驿卒,什唱俚歌而驰。就形象地
中国福安·穆云畲乡第四届刺葡采摘节
作者: 吴庆堂 丁立凡 郑祖辉 李广 陈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畲乡  采摘  葡萄  畲族民歌  中国  原生态  福安市  邀请赛 
描述:8月29日,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人潮涌动、畲悠扬。由穆云畲族乡刺葡萄协会主办的中国福安·穆云畲乡第四届刺葡萄采摘:常和“畲业杯”原生态畲族民歌邀请赛在该村举行,数干名畲汉同胞齐聚这里听畲、观民俗、赏美景、品葡萄。
畲乡采风与创作心得散忆
作者: 丁献芝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畲乡  畲歌  畲族民歌  多声部民歌  辅助工具  音乐特点  创作歌曲  双音  家院子  文艺团体 
描述:初到畲乡采风,时在六十年代。因为工作在基层文艺团体,演出常在畲区,畲族服饰、习俗和古朴别致的山歌几乎令人陶醉!记记畲的词曲,就成了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那时除了纸笔,没有别的辅助工具。手工操作,既忙也慢,畲族歌手却不嫌弃,由此竟还结交了一些朋友。当收...
王世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男中音歌唱家。1934年1月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央乐团二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总工会工人艺术声乐指导。    1953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声乐班,从师于韩德章、魏鸣泉。1955年结业后留团
全文:男中音歌唱家。1934年1月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央乐团二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总工会工人艺术声乐指导。    1953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声乐班,从师于韩德章、魏鸣泉。1955年结业后留团
游友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文学研究家。1942年5月生,福建省古田县人。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4年参加社会工作。1966年后在闽侯一中,古田一中任教。1978年调宁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后为该校副教授、中文科主任、《宁德师专学报》副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中国俗文学学
全文:文学研究家。1942年5月生,福建省古田县人。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4年参加社会工作。1966年后在闽侯一中,古田一中任教。1978年调宁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后为该校副教授、中文科主任、《宁德师专学报》副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学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文章原理初探》(合作;198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文学欣赏漫谈》(合作;198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历代爱国诗选析》(合作;福建教育出版社)、《外国诗歌名篇选读》(合作)。重要论文有《试论艾青“诗的散文美”的美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1983年《学术月刊》第四期)、《略论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特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辑)、《中国古代剧论的一个审美观点——趣》(1985年《学术月刊》第七期)及文艺评论约三十篇。另外还参加《中国小说大辞典》、《中国古代诗词曲鉴赏辞典》、《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及《门类艺术探美》的撰写。
郭公木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又名梦熊,字卓如,乳名以焯。清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生于斜滩。早年负笈福安及福州,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私立福建政法学校,民国4年(1915),由学校选送赴日本深造,民国6年(1917)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在日本期间,郭公木积极参加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活动。回国后,在福建政法学校担任教职。
全文:又名梦熊,字卓如,乳名以焯。清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生于斜滩。早年负笈福安及福州,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私立福建政法学校,民国4年(1915),由学校选送赴日本深造,民国6年(1917)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在日本期间,郭公木积极参加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活动。回国后,在福建政法学校担任教职。结识了不少省垣名流。民国9年(1920)省教育厅委任郭公木为省立第三中学校长(校址在霞浦)。郭到任后,延聘名师,在闽东地区广招学生,给予优惠待遇,还帮助毕业生升学深造,为开发闽东山区民智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11年(1922)郭公木重返福建政法学校任教。 民国16年(1927),省政府委派郭公木为泰宁县县长。是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郭公木任职时,能“洁身自爱”,“不取民间钱物”,下乡时轻装简从,并禁止县府人员向百姓索取下乡的“草鞋钱”和审案时的“堂礼”,还明令取消一些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当时,军阀部队调动频繁,拉伕派款,百姓有苦难言,郭向上峰陈情,争取到一笔款项分发给受害百姓。此外,他自兼泰宁县模范小学校长,还筹建粮仓积谷防饥,倡修县志等,为泰宁人民做了几件好事。 两年后,省调郭公木任龙岩县长。龙岩是军阀陈国辉的地盘,郭不愿与陈同流合污,不就龙岩县长职,仍回省政法学校任教。 民国18年(1929),福建政法学校改组为“私立福建学院”,郭公木任教授兼院部秘书,并任乌山图书馆常务董事。 郭公木政治上比较开明,在省城期间,共产党人范浚、范式人被当局逮捕,郭公木参予援救他们出狱,为革命做过有益的工作。 抗战爆发前夕,郭公木一度离校,任省禁烟委员会及账济委员会委员等。 民国32年(1943),郭公木被福建学院校董会选为院长。时学院暨附中内迁闽清白云渡,经费困难,物价飞涨,郭公木主持校政,备尝艰辛,一直支撑到1949年。至此,郭公木前后共在教育界工作了三十多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内战。由于郭公木威望高,却被国民党当局“选”为“国民大会”代表、“中央立法委员”及省“戡乱委员会”委员等职,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惋惜。但可喜的是,郭氏仍拒绝了“省财政厅长”之任命,并拒绝跟随国民党政权逃台。解放后,他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工作尽心尽力,著有《辛亥革命处理八旗官兵的经过及近代农民革命史稿》。 1669年3月,郭公木逝世于福州,享年79岁。
林正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男,汉族,1949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藤桥镇,1969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1981年进修于温州教育学院中文系,1983年毕业后回原校藤桥中学继续任教高中语文,1989年任教导主任兼语文教研组长,是温州市中语会会员,浙江省写作学会会员,瓯海文史委员,瓯海文联成员。现任学校校长、书记。    舌耕
全文:

男,汉族,1949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藤桥镇,1969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1981年进修于温州教育学院中文系,1983年毕业后回原校藤桥中学继续任教高中语文,1989年任教导主任兼语文教研组长,是温州市中语会会员,浙江省写作学会会员,瓯海文史委员,瓯海文联成员。现任学校校长、书记。    舌耕兼笔耘,收获自可慰。呕心倾热血,立志育英才。近三十年来,他在教坛上执着地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他认为,语文的外延应当和生活相等,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得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的教学方法自成特色,深受学生欢迎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他能以大语文观作为自己教学的导向,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在观察、调查、采访、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1986年,他写出了教学论文《以新闻写作为突破口,把学生引向社会》,被《语文学习)录用发表,反响极大。1993年,他的《功夫在课外》的教学论文被《中国当代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选》评为优秀论文并选入该书。从93年到96年,他还写了《小言论的写作教学》、《以实写虚法试探》、《“引用”与“作文”》、《要选准选好作文角度》、《材料作文一我有话要说》、《一次实验作文的记录》、《作文题目一今年独好》等文章,先后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文苑报》、《温州教育》、《温州日报)等杂志、报刊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温州日报》、《温州晚报》、《侨乡报》、《温州电台、瓯海电台》优秀通讯员、记者和编辑。    由于他善于培养学生动脑、动笔的能力,又善于进行“下水”教学,二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学生写成并已发表的消息,通讯、小评论随笔、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就有一千多篇。    安贫乐教,育人为荣。他同他的学校和学生有着割不断的深厚感情。他的学校位于石垟山麓、“圆觉寺”旁,一九九六年三月,他在《温州日报》教育版上写了一篇题为《圆觉梦》的文章,叙述了他的教学生涯,阐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在文中所写的那几句话:                            晨钟催暮鼓                            圆觉三十秋                            学子勤教化                            四海皆良材。    邮编:325019电话:0577—647987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