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刘国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刘国光,江苏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年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年担任南开大学经济系助教。年到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研。年曾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年留学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专业,重点研究综合平衡问题,获副博士学位。年后一
全文:刘国光,江苏南京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年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年担任南开大学经济系助教。年到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研。年曾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年留学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专业,重点研究综合平衡问题,获副博士学位。年后一直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曾任经济所学术秘书、国民经济平衡组副组长,并是孙冶方的得力助手。年借调到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年任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年兼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年起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经济所所长(、《经济研究》杂志主编。年代前后,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发表有大量研究成果,并曾参加国家计委《十年计划工作总结》等内部报告的撰写。“四人帮”粉碎后,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计划和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年率先探讨综合平衡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问题,翌年与赵人伟合写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一文被全国几家重要报刊广为转载,该文提交大西洋经济年会后,全文在《大西洋经济评论》年月号上发表。年撰写的《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十年回顾》一文在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评为优秀论文。提出稳定经济与深化改革“双向协同、稳中求进”的主张,认为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将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代表性的论著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论文集)(三联书店),《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社科出版社《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主编,同前《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理论问题》(主编,同前,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苏联东欧几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中国展望出版社,《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主编,同前),《深圳特区发展战略研究》(主编,香港经济导报社《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主编,同前《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论文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刘国光经济学文选》(山西人民出版社等。主持编写的《体制变革中的稳定增长问题》、《不宽松的现实和宽松的实现》等著作将面世。
黄寿祺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黄寿祺,文学评论家。字之六,号六庵,曾用笔名霞山。年日生。福建省霞浦县盐田镇上街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自幼在家乡私塾学习,受儒家思想影响,崇信孔孟之道。月年毕业于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文科预科。年获得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文学士学位其后执教于福建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燕冀中学、私立北平
全文: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出版的主要论著有《闽东风俗记》年《中和报》)、《嵩云草堂易话》(年,北京《新光杂志》)、《水读书记》(年,《南方日报》副刊《新畦》)等。解放后出版的主要论著有《漫谈革命现实主义
周孝培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字震九,一八九三年生,本县斜滩镇人。先代家境小康,至其父手寒落。童年曾在私塾读书,十二岁随父迁居福州,入闽县小学肄业,十五岁考入全闽高等学堂。在学时,老师教读《饮冰室文集》,讲解中外时事,知清廷腐败,外侮频仍,乃隐怀革命报国之志。辛亥福州光复后,他毅然投奔学生北伐军,出发往南京。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成
全文:,第三混成旅参谋。一九二七年夏返,任福建省防军教导团营长兼副团长,该团扩编为旅时,任团长兼副旅长,并代理旅长。一九三五年调任驻日大使馆陆军武官,至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后回国。抗战八年间,他始终在重庆军训部
陈文华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     陈文华(1910~1935)字春舫,又字浩卿。 陕西宁羌(今宁强)人。1926年入大安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读书,积极参加其长兄陈锦章组织的天足会、剪辫会等活动。同年,由 陈锦章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组织在汉中地区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1927年,陈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
全文:鄂豫皖西进的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进入城固、西乡一带休整时,他们组织群众慰劳红军,向红四方面军介绍敌情、社情、民情,为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回师陕南,创建和巩固川陕苏区做出了重大贡献。1933年4月1日红
刘国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刘国光,经济学家,1923年11月23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简 介: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旋即转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48年9月转到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当研究生,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
全文:刘国光,经济学家,1923年11月23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简 介: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旋即转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48年9月转到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1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当研究生,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入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所学术秘书、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和主编、副所长、所长等职务。1975年-1980年被借调参与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工作。1981年1982年期间,兼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1982年-1993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93年11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期间1993年-1998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大学教授。曾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长等职。1988年5月27日被波兰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外国院士。2001年9月20日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荣誉博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著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主编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等。评 价:刘国光教授是当代中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多年来,他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成就非凡。特别是1978年以后,在兼收并蓄现代东、西方经济理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而深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979年,在被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圈定为“标兵文章”并在党内传阅学习,后来发表于《经济研究》的《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文中,他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对旧体制的弊端进行透彻的批判,对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经济学进行有效的排除;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必然走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计划应是指导性计划,主要调节宏观层次,市场主要调节微观层次等;这些观点为后来中国理论界确立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作出了前瞻性贡献。1982年9月,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一文中,他率先提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价格趋向合理化,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的观点;这一观点当时曾受到保守观点的批判,但后来改革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政策性通货膨胀势头,他和一些经济学家敏锐地洞察到这将妨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为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环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1987年我国理论界和宏观决策界就1988-1995年中期改革思路的讨论中,针对当时部分同志主张改革和发展都要快速推进、用“适度通货膨胀,支持高经济增长的论点,在他主持和倡导下,以他为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了以整顿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深化改革的著名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已被1988年7—8月的抢购风潮和1988年9月以后实施的“治、整、改策略”从反、正两方面予以证实。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吨,他又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更新,应成为经济工作始终关注和决策的重要内容”。此外,他在诸如国有企业改革、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国家宏观调控、金融体制改革等几乎每一个改革方面都有重要的利润建树。由于他的理论正确反映和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使之不仅广为经济学界所推崇,而且成为直接影响政府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他本人则成为一名具有超前改革意识的政府高级顾问和经济掌界德高望重的—代宗师。刘国光教授治学严谨求实,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应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当代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的信念和目标是为富国强民而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虽然他在学术界上已硕果累累,他仍在追求经济科学真谛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奋进不止,利用繁忙的公务之余、频繁的应邀讲学之隙,研判经济形势、剖析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不懈地为推进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而无私地奉献其渊博的智慧。主要著作:《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南斯拉夫的计划与市场》、《论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苏联东欧几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刘国光选集》、《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改革、稳定、发展》、《刘国光经济文选》、《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走向一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改革》、《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刘国光自选集》、《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等。
薛文潮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薛文潮,字长纲,号飞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村,父亲开豆腐店,为人勤谨,对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从小好动,尤喜使刀弄棒。时在县衙任把总的伯父看小文潮是根将苗,便有意引导他习武。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伯父就把年仅十二岁的文潮唤醒,带他
全文:薛文潮,字长纲,号飞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村,父亲开豆腐店,为人勤谨,对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从小好动,尤喜使刀弄棒。时在县衙任把总的伯父看小文潮是根将苗,便有意引导他习武。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伯父就把年仅十二岁的文潮唤醒,带他到考坪练操。小文潮的操课很简单:抱石头。伯父拣来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头,他先让小文潮抱小石头绕考场行走,过几天就换抱大一点的石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这样练了三年,薛文潮的手劲很大,能抱二百多斤的石头疾步小跑。此后,伯父开始教他刀法。由于功底扎实,飞舞一个时辰而不心虚气喘。旁人看了,皆道是神力。乾隆四十年,薛文潮参加县学考试,名列前茅。四十四年参加省试,中武举第六名。四十九年经兵部考核,薛文潮被选为羽林军卫。 薛文潮武艺高超,为人谦恭,深得上司赏识。乾隆五十一年,薛文潮被兵部选任宁德千总。当时宁德县防务薄弱,海盗猖獗,百姓遭殃。薛文潮就任后,整饬军纪,加强防务。他与士兵一道驾船巡逻,痛击侵扰的海寇。同时,薛文潮深入民间,做好军民联防工作。经过数月整治,寇患匿迹,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五十二年,薛文潮因军功召署福州南台面岭千总,不久提升守备。当时清廷对东南海疆防备松懈,曾被郑成功逐出境的荷兰殖民者趁虚骚扰台湾,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还纠集当地歹徒,阴谋叛乱,一时寇焰嚣张。薛文潮奉总督令,带领一千军马,分乘十艘战船,渡海剿寇。就在战船即将驶靠台湾淡水码头时,忽遇飓风,战船反飘至广东澳门,所带粮草已尽,薛文潮只好向广东总督求援,广东总督闻报立即接济粮草。薛文潮率领军马,返驾战船向台湾驶去,由于风急浪高,行进艰难,历时两个月方才抵达台湾。上岛后。薛文潮一边会同当地官员商计剿寇对策,一边重兵把守各关口要道,另派兵化装成渔民侦察海寇行踪。待掌握寇情后,薛文潮兵分两路,对寇贼首尾夹击,一网打尽。捷报传来,台湾同胞欢庆鼓舞,箪食壶浆慰劳官兵,朝廷颁发奖功令,赏银牌。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荷寇卷土重来,侵扰台湾高山、斗南、云林等地。此时,担任台湾中营守备的薛文潮立即调遣兵马,痛击侵略者。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寇贼溃败。五月二十日,薛文潮策马丛林,搜拿残寇,不幸遭潜寇镖中心脏,流血不止,仍负痛指挥士兵作战,最后呕血阵亡,时年三十六岁。总督闻报,痛失股肱,驰奏朝廷。同年八月,乾隆帝下旨追授薛文潮为广威将军,旌表忠烈,救赐国葬,入祀台湾昭忠祠。其弟薛文涛带人马躬赴台湾运枢,途径福州、闽侯、古田等县,地方文武官员出城公祭。 薛文潮陵墓建在棠口乡贵溪村台头自然村后门山上,背枕长兰溪,前面是一洼水田,这里群山环抱,风景宜人。极目远眺,千山万岭,起伏连绵,气势磅礴。回眸墓山,犹如半月沉江之状,云蒸霞蔚,煞是壮观。整个陵墓纯花岗岩砌成,墓碑正中刻写着“皇清特授武信郎督标中镇文潮薛公之墓”。墓台左联“英名留史册”,右联“盛德荫儿孙”。墓碑下台左右联为“江山并秀,日月争光”。墓坪两边竖着一对三米高的石旗杆,左旗杆魁斗上刻着“瑞气锺英”,右旗杆魁斗上刻着“静听鹿鸣”。第二重墓台中刻着屏南开县举人周大俊楷书“忠节佳城”四字,苍劲有力。整个陵墓构筑恢宏庄重。 薛文潮殉职后,双溪村薛氏宗祠里供奉着他的神位与画像。祠堂正厅梁上悬挂圣旨“忠烈”鎏金牌匾。下厅天井花坛上有一株牡丹,是薛文潮从京都调任宁德千总途经河南洛阳时带回手植的,虽虬枝苍老,仍枝繁叶茂。据清光绪十年(1884)编修的《薛氏宗谱》记载,屏南种植牡丹始于薛公文潮。现年八十多岁的薛世志老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祠堂开祭时,挂展薛文潮公的战袍与大刀,有人试穿薛公战袍,必须站在凳子上,其袍襟刚好离地,足见文潮公身材高大。战袍后来藏于长孙家,因宅院失火而烧毁。现大刀只剩下刀叶,重38斤,归薛氏祠堂保管,刀柄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去炼钢,还有宝剑、圣旨等文物皆散失不知何处。薛文潮妻出于双溪村肇基始祖陆氏望族,聪慧贤淑,生三子,夫殉职后,陆氏坚忍负重,抚子成材,敬奉双亲,乡闾称诵,后被朝廷族表建坊。 薛文潮后代,散居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中有不少佼佼者,仅在美国任教授予及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有八九人。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密切,不少回乡探亲观光的台胞慕名前往薛文潮陵墓和薛氏祠堂,凭吊这位为保卫台湾而献身的民族英雄。
王定国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王定国,四川营山人,1913年生,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在此期间,曾任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省苏维埃“卢森堡。经济公社社长等职。1936年10月随西路军前进剧团西渡黄河,后在一次执行慰问任务时被马步芳队伍所俘并押送到了西宁,在西宁仍坚持斗争,参加了营救张琴秋等
全文:手中。字条上写着:。中国工农红军已改编为八路军,在兰州设有办事处,地址是兰州1滩街五十四号,朱良才同志在那里接应你们。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同志,可先到甘州福音堂医院治病。到福音堂医院后,在后门敲三下
刘国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    刘国光     刘国光(1923年11月23日-),著名经济学家。 江苏省 南京市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考入北平 清华大学研究院;1951年—1955年, 苏联 莫斯科经济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81年—1982年,兼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1982年—1
全文:。   1998年—200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这一期间,刘国光在《略论通货紧缩趋势》等一系列文章中,分析了此轮通货紧缩过程中中国经济运行的机理,阐明:(1)供大于求的矛盾来自初步形成的买方市场,前期过渡
刘国光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23— ),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国光赴四川求学,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书籍。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大,攻读经济学,参加过学生民主运动。1946年大学毕业后,刘国光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教。1948年到南京社会研究所
全文:(1923— ),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国光赴四川求学,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书籍。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大,攻读经济学,参加过学生民主运动。1946年大学毕业后,刘国光到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教。1948年到南京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开始他的科研工作生涯。 1951年,刘国光去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当研究生,1955年他写的学位论文《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物资平衡》被通过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刘国光回国后继续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先后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并曾兼任过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刘国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他在社会主义再生产、国民经济计划平衡和经济体制问题等领域,撰写了大量专著、译著、论文、调查报告、内部研究报告,计100多种、数百万字。 他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50年代,他在调查研究我国计划平衡经验的基础上写出的调查报告,以及60年代初参加国家计委组织撰写的《十年计划工作总结》,其中由他主笔写的有关积累消费、综合平衡问题,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计划平衡工作中的失误所作的深刻分析和正确判断,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较早在考察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78年,他提出了综合平衡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问题;接着又提出了“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主张,就是利用与价值范畴有关的经济杠杆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他还提出了将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正确结合,避免管理方法的“单打一”。1979年春,他与人合写的专题论文《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在国内外经济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刘国光认为,生产目的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最本质的东西,而离开了生产目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也就无从分析清楚。从生产目的出发来研究这个问题是符合马克思的方法的,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的。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概念时,注意的不是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物质特性方面,而是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特别是其交换价值方面;重在看它所提供的交换价值是否超过资本家偿付的可变资本价值从而为他带来一个“剩余价值”。这种研究方法应该为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时所遵循。 每个社会主义企业和每个劳动者,不管从事的是物质生产还是服务性劳动,只要能为社会提供纯收入,这个企业就是生产性企业,这个劳动者就是生产性劳动者。反之,则不能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性企业或生产性劳动者。刘国光认为,这种方法对于观察和促进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工具。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理所当然地把那些效率低、浪费大的亏损企业当作“非生产性企业”对待,从而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关、停、并、转;对于许多不提供纯收入(剩余劳动产品价值)而靠吃国家吃社会来维持其活动的非物质生产单位,今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对这些单位按不同情况尽可能创造条件实行企业化,转而为国家提供纯收入。 刘国光主张根据生产劳动一般计量一国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他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并不能消除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马克思语),因此,劳动特殊与劳动一般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前者着眼于生产关系,后者着眼于生产力,二者范围不尽相同。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总量,表现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规模、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总的生产能力的指标,基本上是属于生产力范畴下面的统计概念。在计量一国的社会生产总量时,不仅要包括这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生产,也要包括其他经济成分的生产;不但要从时间上考虑不同年份对比的需要,也要从空间上考虑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之间对比的需要。因此,一个国家社会生产总量的计量口径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可比性,而不受劳动的社会形式变化的影响。如果以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劳动概念(劳动特殊)作为计量依据,其结果必然不完整、不稳定、不能进行历史的国际的对比。因而他主张以劳动一般计量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刘国光强调了马克思关于从事非物质生产的劳动一般不属于生产性劳动的观点。 对于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刘国光认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的命题含义不清。因为,在某些意义上,它是正确的,而在另一些意义上则不能这样说。首先,如果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当作两类社会生产理解,那么只是在历史发生意义上,命题才是对的。但是,当扩大再生产类型的社会再生产已经立足于自己的基础上时,命题就不成立了。其次,如果把简单再生产看成是一个理论的抽象,命题就是正确的。但是,在理论分析中,由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的“过渡”一旦完成,那么,扩大再生产的进一步运行,就不再以简单再生产为起点和基础了。再次,把简单再生产作为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看待,命题说得通。但是,本期再生产是以扩大的规模还是以上期原有的规模进行,完全不取决于上期的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而是取决于上期总产品各要素的构成和组合。 刘国光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他认为,从十月革命到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按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调节方式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概括为五种类型的经济模式: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改良的集中计划经济,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他对我国原有体制的特点及改革的目标、模式、设想作了有益的探索。他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双重模式(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转换关系问题,使人耳目一新。他提出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他不仅研究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及其条件,而且研究了计划调节作用的正确发挥,并坚持主张不能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计划,认为不能因过去在计划工作上有缺陷,就否定计划经济,也不能只强调计划的权威性而忽视其科学性。 刘国光认为,由单一的计划调节体制转变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体制,是一种分权化的改革。为了要有一个买方市场,就要使社会生产略大于社会的直接需要,使商品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要控制积累和消费所形成的购买力。这正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刘国光提出把外国关于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的提法借用于社会主义,作为划分国家经济权限与企业经济权限的界限。他认为,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结构变化等重大问题,应由国家来管;只与企业以及企业周围局部有关的经济活动由企业来管。这比孙冶方提出的以资金价值量为界限来划分,扩大再生产由国家管,简单再生产由企业管的观点,又有新的发展。刘国光还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角度,联系经济效益来探索了这个问题,力图揭示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刘国光还探讨了特区经济问题,他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战略阶段:一是从建立特区到目前,为草创阶段或奠基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创造一个初具规模的投资环境并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摸索一套初见成效的经验;二是从目前到1990年前后,为开创阶段或成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实行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化,达到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以贸易为主向以工业为主、工贸并举的转化;三是从1990年前后到本世纪末,为进一步提高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使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适当比重。他还就第一战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坚定树立转向思想,适当控制特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解决特区体制和优惠政策问题。主要著作 《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三联书店1980年版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理论问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苏联东欧几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