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125)
按栏目分组
闽都宗教信仰 (884)
闽都民俗 (172)
畲族文化 (60)
闽都文艺 (9)
按年份分组
2015(1125)
按来源分组
其他(1125)
相关搜索词
西安赵堡太极拳研究会 武当拜祖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秘书长  创始人  张三丰  武当山  西安  赵堡太极拳  拳法 
描述:孟夏五月,西安赵堡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王玮率领西安赵堡太极拳研究会拳友一行36人,来到了道教对地武当山,拜谒武当主神真武大帝和武当拳法创始人、开山祖师张三丰。
试论妈祖文化的包容性
作者: 陈祖芬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包容性  启示  妈祖文化 
描述:妈祖文化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包容诸、包容诸神、包容不同文化等方面,它的形成具有文化、历史和社会根源。在现代社会,它对于推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福安畲歌的音乐特色及文化内涵解析
作者: 曹沁芳 汤光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特色  变迁  地域性  福安畲歌  地理环境  民俗性  文教 
描述:福安畲歌是畲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述介了福安畲歌的音乐特色和地域性,并从地理环境、民俗、文教以及当代传承的角度来解析福安畲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应以符合现代人欣赏观念的新形式来挖掘传统艺术的深层价值的观点。民族
女性主位、成年礼与文化认同:对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人类学解释
作者: 黎帅 郭玲珍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哭嫁歌  成年礼  文化认同  女性主位 
描述: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土家族哭嫁歌中骂媒现象新解
作者: 刘容 蒋述东 任光敏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哭嫁歌  骂媒  土家族 
描述: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出嫁时,伤别离,惧未来有感而发的哭唱歌谣。其中骂媒一段,新娘骂得酣畅淋漓,是哭嫁歌整个哀怨情绪的一种主动心理宣泄。通过分析媒妁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土家族的婚俗,阐释了土家新娘骂媒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哭嫁歌及其中骂媒一段在当今社会的变迁。
土家族哭嫁歌英译初探
作者: 覃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译  土家族哭嫁歌  民间文学 
描述:翻译,是民族文化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独特的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哭嫁歌的英译,目前在我国尚属空白,笔者从译介民间文学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对土家族哭嫁歌的英译及其策略进行了探讨。
土家族哭嫁歌女性的音乐情感探索
作者: 邹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哭嫁歌  音乐情感  土家族  探索 
描述: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土壤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歌是由哭、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土家族女性在哭嫁时悲喜交集的音乐情感内涵。
一部跨学科的力作──评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
作者: 吴定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东南亚地区  跨学科  悬棺葬  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  民族迁徙  宗教观念  地理分布  史料价值 
描述:一部跨学科的力作──评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吴定宇中国自古注重丧葬,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丧葬文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方和民族的丧葬方法和习俗各具特色。始自商周,迄于明清,广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十余个省区的悬棺葬,便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少数民...
珙县“僰人悬棺”岩画中的球戏
作者: 沈仲常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掌蛮  调查  铜鼓  悬棺葬  岩画  人物画  三角形物  四川省  文物保护单位  娱乐活动 
描述:四川珙县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洛表公社,“僰人悬棺”及其岩画皆集中在这里,它是四川省1956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僰人悬棺”的岩画,早已作了摹绘,并已发表了《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岩画调查记》 (以下简称“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2)。
送魂:民族学视野中的“二次葬”习俗:从民族志材料看“二次葬”的定义及原因
作者: 袁晓文 陈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次葬”  民族志  “送魂”习俗 
描述:以彝、普米、景颇等族的"送魂"习俗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学角度对"二次葬"的定义、原因等进行讨论,指出该习俗也是"二次葬"的重要形式之一。认为民族学意义上的"二次葬"应被理解为一种葬俗而非葬式,对于二次葬的具体原因只能从特定人群的历史发展及其有关死亡的观念中探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