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摩尼教传播过程辨析
-
作者:
芮传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粟特人 粟特语 回鹘 摩尼教 中原地区 帕提亚 传播过程 中原政权 突厥文献 《佛祖统纪》
-
描述: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期人摩尼(Mani,216-274?)创立的一个二元论宗教。该宗教曾经广泛流行于古代世界,其传播的地区西至埃及、北非、欧洲、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朗,东抵中亚、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及中国,摩尼教在东方曾经盛行于唐代的中原地区及回纥...
-
被遗忘与被发现的历史古迹:谈摩尼教和吐鲁番摩尼教考古新发现
-
作者:
王玉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遗忘 摩尼教 佛教 吐鲁番 新发现 思想多元 宗教 当今世界 世纪初 文化多元化
-
描述:一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宗教亦然。但若提起摩尼教恐怕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当然就更不可能想象在现在的社会里去寻找摩尼教徒了。然而在古代,这种宗教却曾经盛极一时,而且断断续续持续了千年之久。公元三世纪初,是古波斯改朝
-
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
-
作者:
元文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萨珊王朝 摩尼教 阿胡拉·马兹达 琐罗亚斯德教 柏拉图 民族宗教 宗教—哲学 雅利安人 实物世界 生前行为
-
描述: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元文琪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前伊斯兰时期伊朗的两大二元神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都是以善恶二元(或明暗二宗)论来阐释世界的本原、形成和结局,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提出总的看法,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和相应的清规戒律;但...
-
摩尼教突厥语《忏悔词》新译和简释
-
作者:
芮传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尊 宽恕 五明神
-
描述:突厥语的《忏悔词》是见于吐鲁番的摩尼教文书,供俗家信徒听者使用。全文共分十五个部分,分述听者所需忏悔的十五个方面。二十余年前,曾有主要依据俄文版的汉译文;本文则主要依据英文版,做出新的翻译和更详细、合理的注释,以期提供更高质量的汉译文。
-
妈祖信仰的文化解读
-
作者:
李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妈祖信仰
-
描述:妈祖文化内涵丰富,有关妈祖的建筑艺术、绘画、书法、诗文、楹联、以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等,都是妈祖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洪圣文化与妈祖文化的现代诠释
-
作者:
孙利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圣文化 妈祖文化 现代诠释
-
描述:洪圣文化与妈祖文化是我国海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洪圣文化源于官方祭祀,妈祖文化来自民间崇拜;两股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我国独特的海神文化.对两者进行系统诠释,有助我们准确弄清它们的过往与今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两股文化,为充实与丰富我国文化事业,增添些许异彩.
-
明代妈祖文献史料的特点及成因探析
-
作者:
黄雪婷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妃 明代 妈祖信仰 文献史料
-
描述:总结并分析明代妈祖文献史料具有四个特点,即开始出现妈祖经书和妈祖题材的小说,朝廷褒封档案史料很少,林氏族谱与妈祖志书结合以及出现较多官绅阶层对皇权膜拜及对妈祖信仰批判的文献,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与明代妈祖信仰呈现式微的大趋势史实,是吻合和可以互相印证的。
-
走访“三一教”
-
作者:
何善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宗教 “三一教” 福建 莆田市 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 民间信仰
-
描述:莆田,一座闽中地区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出了不知多少的仁人志士、名儒大员。直到今天,莆田依旧是福建省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且,保留了许多具有闽越地区传统特征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研究团体到莆田进行传统文化的考察。
-
创新教育与教学创新——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作者:
马仙 王静珍 张治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毕业设计 创造能力
-
描述:要想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首要的问题是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必须创新。笔者以《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题开展研究表明 ,开放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且可操作性强
-
当真武大帝遇到鸟类学家
-
作者:
王溢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乌鸦 道教圣地 鸟类学 武当山 叫声
-
描述:武当山是道教圣地,除了奉祀真武大帝的紫霄宫及各式道观外,还有一间乌鸦庙。传说真武大帝到武当山修练时,在茂林中迷路,即有乌鸦在空中陪伴叫唤,为他引路。真武大帝成仙后,乌鸦亦被尊为神鸟,立庙供奉。附近的人也都把听到乌鸦叫声当作吉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