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旅顺天妃庙记碑与创修天后宫序碑之关联考
作者: 周爱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碑刻  天妃庙  旅顺  考证 
描述:旅顺天妃庙是我国东北地区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座妈祖庙,约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其间"佛殿参错掩映,官民祈祷灵应",却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洗劫,先后留下天妃庙记碑、创修天后宫序碑,记录了俄日帝国主义侵占大连的罪行,彰显了中国人民抵御外患的业绩。
古田教案起因新探
作者: 谢必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涛  女传教士  外国传教士  耶稣教徒  古田县  清政府  古田教案  《北华捷报》  国教会  调查委员会 
描述:古田教案起因新探谢必震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95年8月日),福建古田斋教徒袭击了在古田华山上避暑的外国教士及家属,共杀死11人,伤数人,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古田教案”。关于这起教案爆发的原因,众说不一。人认为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
摩尼教《佛性經》之“七苦惱懊悔”與“五處分配”考
作者: 胡曉丹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吐魯番文書  敦煌文書  數字結構  《佛性經》 
描述:本文認爲敦煌寫本《佛性經》屬漢語摩尼教文獻,對摩尼教研究具重要價值。該文獻第八品殘餘部分所呈現的關於摩尼教聽者靈魂淨化、解脱的"七—五"數字結構在漢語及其他各種語言的摩尼教文獻及圖像資料中廣泛存在,這一數字結構貫穿摩尼教教義和儀式,體現了摩尼教的傳教策略。
唐代摩尼教“风“入神名考:夷教文典“风”字研究之二
作者: 林悟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惠明  净活风  净风  圣灵  净法风 
描述:敦煌发见唐代摩尼教写经,出现若干以"风"入名的神号,本文据外来文明变异的原理,在解读关汉文献基础上,参照中亚摩尼教的神谱,考其在西域摩尼教中的原型,针对西方学者的误释,一一加以考辨,认为该等神号取以"风"字,并非源于西域语言,而是效法华夏传统文化,直接用汉词命名。
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演变
作者: 廖大珂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福建  传播  演变 
描述:摩尼教披着佛教和道教的外衣,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与福建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开始在下层民众之间流传。宋元时期,摩尼教取得合法地位,迅速崛起,盛极一时,但逐渐演变成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摩尼教迅速走向衰亡,并最终融入白莲教的罗教。
宋元温州送真寺摩尼教属性再辨析
作者: 林悟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摩尼教  文献资料  考古发现  温州  泉州  平阳县  先生  宋元时代 
描述:宋元时代滨海地域流行华化摩尼教——明教,文献资料记载凿凿,20世纪下半叶以来陆续的考古发现,也左证这一结论。就关的考古发现,自以泉州成绩为卓著,学界瞩目;前辈学者刘铭恕先生在泉州摩尼教考古成绩的鼓舞下,曾根据浙江文献,对浙
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
作者: 元文琪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萨珊王朝  摩尼教  阿胡拉·马兹达  琐罗亚斯德教  柏拉图  民族宗教  宗教—哲学  雅利安人  实物世界  生前行为 
描述:琐罗亚斯德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元文琪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前伊斯兰时期伊朗的两大二元神教。两者密切的联系,都是以善恶二元(或明暗二宗)论来阐释世界的本原、形成和结局,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提出总的看法,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和相应的清规戒律;但...
摩尼教突厥语《忏悔词》新译和简释
作者: 芮传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尊  宽恕  五明神 
描述:突厥语的《忏悔词》是见于吐鲁番的摩尼教文书,供俗家信徒听者使用。全文共分十五个部分,分述听者所需忏悔的十五个方面。二十余年前,曾主要依据俄文版的汉译文;本文则主要依据英文版,做出新的翻译和更详细、合理的注释,以期提供更高质量的汉译文。
福建摩尼教寺院遗址考
作者: 陈一舟 涂元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唐武后延载年间(或说周隋)波斯摩尼教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其间多次受到禁断.然而禁者自禁,信者自信.宋元两代,福建摩尼教相当盛行,尤其福州、泉州、汀州等地,真宗朝主要活动于武平一带的摩尼佛师定光古佛还受到皇帝的接见,信徒数十万人.……
洪圣文化与妈祖文化的现代诠释
作者: 孙利龙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圣文化  妈祖文化  现代诠释 
描述:洪圣文化与妈祖文化是我国海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洪圣文化源于官方祭祀,妈祖文化来自民间崇拜;两股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我国独特的海神文化.对两者进行系统诠释,助我们准确弄清它们的过往与今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两股文化,为充实与丰富我国文化事业,增添些许异彩.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