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董事局 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道教 庄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张继 全真道 道家道教 武汉
-
描述:4月14日至16日,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香港青松观董事局副主席叶长清、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
全真道与老庄学
-
作者:
刘固盛 肖海燕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协会 华中师范大学 学术界 湖北省 国际学术研讨会 武当山 研究所
-
描述:2008年4月18~24日,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湖北省道教协会和武当山道教协会协办。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会办得更好
-
作者:
左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 第七届理事会 北京市教育学会
-
描述:二零零九年来到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北京市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三周年。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把学会办得更好,向六十周年大庆献礼。
-
院里乾坤
-
作者:
齐宏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银行 地域文化 青岛大学 院落 青岛市 普鲁士 建筑 院子 美术馆 天后宫
-
描述:位于现在的青岛美术馆对面的那座大院建于1940年,几十年中,在青岛可算是独具特色。那个年代的中国银行属官僚资本,财大气粗,与邮局、铁路依序称金饭碗、银饭碗和铁饭碗,所以选址颇费了一番心思,楼宇和院子也盖得气派并颇有内涵。
-
老北京的道教和道观
-
作者:
刘鹏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汉末年 金代 道教 北京地区 正一道 老北京 全真道 道观
-
描述: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金、元时期,道教在北京地区趋于鼎盛,金中都的道教是金代道教的中心。创立的派别众多,宗旨各异,直接影响到后世道教的发展。如真大道、太一道、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是宋末金初创立的道教一
-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
-
作者:
王志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明中叶以后 全真教 王常月 道教 宗教信仰 明清之际 正一道 全真道 民族矛盾
-
描述: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王志忠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宗教发展的历史,宗教的兴盛与衰落,每与社会危机之严重与缓和密切相关。在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之时,宗教平缓地持续发展;一旦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频繁,民生凋敝,则宗教超常迅猛发展,...
-
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
-
作者:
王纯五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原始宗教信仰 《华阳国志》 五斗米道 青城山 巴蜀文化 道教 《老子想尔注》 三星堆遗址 张陵
-
描述: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王纯五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正一道")是东汉后期在巴蜀土生土长的宗教,经过道教创始人张陵及其孙张鲁等人的传道弘教,发展成为中国道教初创期的主干。《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鲁字公棋。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
-
魏武帝的养生观
-
作者:
连旭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甘肃省 魏武帝 养生学 曹操 秦安县 《陌上桑》 《让县自明本志令》 《千金要方》 天人感应 养生观
-
描述:魏武帝的养生观甘肃省秦安县郭集卫生院连旭新魏武帝曹操,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对占代气功──养生学十分重视,在养生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魏时期,道教内炼丹法渐盛,直至上层统治阶层。曹操曾多次与内炼家甘始、左慈、皇甫隆等谈论内炼养生...
-
诸葛瑾、诸葛亮离乡时间考辨
-
作者:
许锋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国志》 东汉末年 太守 诸葛瑾 诸葛亮 曹操 葛玄 《资治通鉴》 琅邪 离乡时间
-
描述:诸葛瑾、诸葛亮,祖籍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兄弟二人成年后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政治集团。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显功于三国时期的蜀汉;诸葛瑾则是三国时期吴国主孙权的重臣。那么,诸葛瑾、诸葛亮何时、又是与谁一同离开故乡阳都的呢...
-
读宋杂录六则
-
作者:
蔡润田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避讳 唐太宗 庄子 袁枚 张昌宗 武则天 逍遥游 宋之问 司马承祯
-
描述:避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特别的风俗,即在民国之前,凡书写或言说都要避免直接写出或说出君父尊亲的名字,必须用到相关文字时,则以同音或同义字替本字,或者用原字而省缺笔画以避之,是为"避讳"。据说,其俗始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就中,对于孔子及当代帝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