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人物 视频 文库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元君庙仰韶墓地再探讨
作者: 张杨力铮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君庙仰韶墓地  行为模式  葬式分析 
描述:本文拟针对上世纪50年代末发掘的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存在的特殊葬式及墓穴情况进行讨论,辨析"复原式二次葬"的面貌以及文化意义,并分析特殊葬式所代表个体的特征。探讨通过墓葬葬式或相关情况研究古代人类行为模式及思维观念的可能性。
“圆道观”对《诗经》音律的渗透
作者: 宁志品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律美  中国传统文化  双音顿  思维方式  诗歌创作  重章叠唱  《诗经》  圆道观  诗歌语言  民族传统文化 
描述:“圆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之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在我们民族精神领域的各方面,影响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圆道”即循环之道,圆道观认为,宇宙万物永恒地
初中数学新课程探究化教学尝试
作者: 叶红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提高  探究  发展 
描述: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在体验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顺学而导,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作者: 王海英 王兰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导学情境化  语文数学 
描述: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要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给足学生时间进行语文实践。导学情境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更自主;导学体验化,让学生课上思考更深入。导学案设计要落实知识点和能力点,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流程,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王兰英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文明  语文教学  个人需要  情感  社会需求  客观事物  心理活动  态度体验 
描述: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情感是能够鼓舞和推动人的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强大动力。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将变得软弱无力、黯然失色。
张国雄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高级教师。男,1938年3月出生,四川 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南充师院。曾任四川营 山县中小学教研室教研 主要贡献:在《语文教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书 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改探索》 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摭谈语文教学中内驱力的激 发》、《程序编码积分评改
全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改探索》 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摭谈语文教学中内驱力的激 发》、《程序编码积分评改作文法》、《作文教学基本课型 设想》、《作文课时目标小议》、《用提问法培养学生思维 品质》等教研
吴福元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人物
描述:(1910—1987)江苏常熟人。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上海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心理学系,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心理学系任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智力结构与皮亚杰理论的研究。
全文:教育出版社,1982年)。主要译著有《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等。主要论文有《大学生智力发展与智力结构》(教育研究,1983年第2期)、《皮亚杰形式运算思维述评》(外国心理学,1984年第3期)等。
温州提线木偶戏《南游大传》戏俗解读
作者: 周增辉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俗  提线木偶戏  温州  《南游大传》 
描述:温州提线木偶戏《南游大传》是温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调查,从《南游大传》演出的自然环境、信仰传统、演出习俗、祭祀与互动仪式等方面解读其在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神圣性和宗教性,可充分揭示地方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龙虎山悬棺葬》探究性教学设计
作者: 缪鸿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学任务  悬棺葬  探究性  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背景  旅游名胜  教学设计  龙虎山 
描述:一、教学背景及教学任务本节内容是《中国旅游名胜》第四章《悬棺葬景观》的第二节,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典型课例。课程设计力求将材料分析与直观图片观察相结合,使学生阅读理解龙虎山悬棺葬的原因和悬棺葬棺木的安置方式,丰富导游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论中国古典文学圆美追求的文化渊源
作者: 王培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圆美    佛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 
描述:华夏子民自原始社会以来便萌生了最初的圆道意识,这种观念进入中国人的整体文化思维中并影响到文学的表现。"以圆为美"成为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追根溯源,《周易》的"圜道"宇宙观和儒、道、佛的文化观念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圆美追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页 1 2 3 ... 5 6 7 下页
Rss订阅